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课件.pptx

    • 资源ID:1103528       资源大小:646.07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课件.pptx

    1、第7讲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1.1894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义和团 运动的历史意义,考纲要求,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 容、地位和影响;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及意义,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二 辛亥革命,考点呈现,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主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 后,军事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名词解读 日本的“大陆政策” 1887年,

    2、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2.过程 (1)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 丰岛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 威海卫港 ,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之战:日军占领大连、 旅顺 等地。

    3、(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 马关条约 ,4.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 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2)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占领台湾,获得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 契机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日本很快

    4、跻身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3)对朝鲜的影响: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 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4)对远东政局的影响: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 的原有格局,形成了英、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教材补遗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18961899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有:,概念辨析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加工品运到殖民地国家的市场进行销售,获取高额利润。18401895年,绝大部分都是商品输出。其本质是控制殖民地的市场。

    5、(2)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提供贷款。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二、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1.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借口镇压 义和团 发动侵略战争。,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1900年7月占领天津。 (3)1900年8月攻陷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以 关税 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 东交民巷 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6、,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 反帝性质 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 (3)危害: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国中之国”。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 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 外务部 ,列 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4.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 半殖 民地半封建 社会。 知识拓展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1)背景: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 形势下,以英国

    7、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 种谅解和承诺。 (2)内容:清廷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 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两人联衔会奏,请转变对列强作战方针,并稍为透露“东南互 保”情形。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 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得知后也表示参加“互保”,不向列强 开战。这一互保章程虽未正式签字,但却在实际中得到了执行。史称 “东南互保”。 (3)影响:该协议解除了列强的后顾之忧,使之可全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 同时它又具有约束、限制外国兵轮、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扰东南各省 的

    8、作用。在北方陷入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南方各省避免受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持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免受影响;但也使地方 督抚的权力进一步扩张,清廷的威信严重下降。 总结归纳 义和团运动不是历史的进步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义和团运动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 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 昧落后色彩。,图解历史 正确理解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题 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 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

    9、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合作探究,史料2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史料3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 “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

    10、了士气。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信息炮弹“实着泥沙”、“军需局的坏蛋官吏”从中国军队腐败、装备落后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劣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2)史料2从国力、战前准备等角度分析了日本的优势: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提高,制定大陆政策,准备充分。,(3)史料3中信息“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 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分析甲午战败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提示 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中国,政治制度落后是根源;重视海 洋强国,科技强国。 (2)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

    11、(指洋务运动时 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救亡”的实际行动。 提示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逐步由器物层面转移到制度层面,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考点集训,1.(2019陕西咸阳质检)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 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 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

    12、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D,答案 D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申报”“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 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等。申报上刊载内容轻视日本国力,体现了 舆论界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项正确。,2.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 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北 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 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A,答案 A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显示“中国 邪恶的渊源是慈

    13、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 团运动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正确。,3.(2018黑龙江大庆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 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 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 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A,答案 A 材料中的三次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

    14、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4.(2018山西晋中一模)据长清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 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 )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B,答案 B 从材料中“拳匪四起”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并不支持态度,故A项错误;“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说明义和团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考点二 辛亥革命,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1.背景 (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 预备

    15、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3)思想: 民主革命 思想的传播。 (4)组织: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 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 黄花岗 起义。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2.爆发:1911年10月10日, 武昌 起义爆发。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

    16、三镇。 教材补遗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清末新政 A.概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 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 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 B.背景:a.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失利。b.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蓬勃发展。c.清政府认为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C.内容:a.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b.改革兵制,扩练新 军。c.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d.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D.失败原因:a.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b.改革缺乏诚 意,改革措施滞

    17、后,统治者陷于孤立。c.革命打断了改革。 E.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 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 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立宪运动 A.地位:立宪运动是清政府继自强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 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清朝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B.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目的是挽救清朝危局。 C.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1905

    18、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 D.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称之“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总结归纳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19、三民主义,因此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 为国旗。,2.颁布约法: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 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 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 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 三权分立 的政治 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 性质的民主宪法。 (3)意义:具有反对 封建专制 制度的进步意义。,思维升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及局限性,(1)民主精

    20、神:A.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 法。B.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 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C.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 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 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局限性: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 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 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走出误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 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革命的结局 (1)19

    21、12年2月12日, 宣统 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 袁世凯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 失败。,2.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 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 帝国主义 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知识延伸 (1)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A.几种力量以及相互关系示意图:,B.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 a.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 b.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

    22、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 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c.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d.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2)辛亥革命中妥协的政治智慧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主题 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

    23、儿,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合作探究,史料2 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

    24、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读史指导 (1)史料1信息“毁了一个王朝”是指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指建立中华民国,让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史料2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儿”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民族资产

    25、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根据史料2,说说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提示 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 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 是必然的。,史论归纳 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考点集训,1.(2019河南许昌模拟)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 1年被革命的细菌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 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 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

    26、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B,答案 B 根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许多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表明革命的参与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B项正确。,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 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 ) A.废除专制制度的愿望迫切 B.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C,答案 C 材料中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行政权、立法权

    27、的规定,体现出革命党人没有真正领悟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本质,即以分权制衡的方式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故C项正确。,3.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 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 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 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 )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C,答案 C 根据材料中“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帝制,有民主的要求,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有拯救中华民族的愿

    28、望,故C项正确。,4.(2018河南安阳一模)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 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 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 ) 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B,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从1911年10月到1913年底,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纷纷创办,这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故选B项。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并非单纯指新兴团体的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政局混乱,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

    29、及材料均不符。,记识记纲要,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2.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注意事项

    本文((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