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概览,时空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可分为两条知 识主线:,线索归纳,1.新中国外交的历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 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大。,2.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程: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两极格局逐渐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等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
2、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第12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纲要求,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日内瓦会议和 万隆会议,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和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 景、进程和意义;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进程和意义,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新时期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 动;新时期我国在地区性国际
3、组织中的外交活动和影响,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对外关系,考点呈现,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两大阵营 之 间的对立斗争。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2.内容,图解历史 “一边倒”外交政策,特别提示 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的侧重点 “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基本准则问题,“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策略问题。,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
4、.背景 (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 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 外交孤立 ,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 了外交关系。,2.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印度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 同意以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 (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图解历史 新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 印 度支那 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 朝鲜 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 日 内瓦 召开。,(4)成果:周恩来提出停止敌对行动的合理建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 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5)意义: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万隆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目的:保卫和平、争取 民族独立 、发
6、展民族经济。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召开。 (4)成果:周恩来提出 “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 亚非 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特别提示 “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1)同 共同经历: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任务:反殖、反帝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图解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主题 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
7、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史料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合作探究,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史料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
8、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政策。 (2)史料2中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3)史料3信息“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包容性;“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中国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别与最大特点。 提示 本质区别: 性质不同:中国近代外交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最大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一边倒”。 (2)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它超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原则及初期外交的特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原则,2.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
10、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考点集训,1.(2019湖北宜昌模拟)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 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 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 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C,答案 C 从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站在社会
11、主义阵营一边,但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而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选C项。,2.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 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 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 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C,答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显示了它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故C项正确。,3.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说:“这一会议为周恩来提
12、供了讲坛, 使他可以在反殖民主义的掩护下向一些幼稚的听众传播共产主义意识 形态,中共还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一个亚洲国家领导人敢于反对的反殖民 主义的决议。”这一会议 ( ) A.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 B.认同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主张 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B,答案 B 依据材料中“远东”“为周恩来提供了讲坛”“反殖民主义”推断,这一会议是1955年的亚非会议。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拥护,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B项正确。,4.(2018广东汕头二模)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
13、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应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 (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 D.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D,答案 D 1969年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同时,中苏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尼克松发表这一演说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项;当时中国正值“文革”时期,经济遭受破坏,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排除C项。,考
14、点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对外关系,自主学习,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美国 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席位。,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提示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
15、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惯例,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 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 变化,改善 中美关系 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1年7月, 基辛格 秘密访华;1972年2月, 尼克松 总 统访问中国,中美两国结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日
16、本首相 田中角荣 应邀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 的联合声明。,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知识延伸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指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 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2)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
17、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 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走出误区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 全正常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另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 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才是根本原因。,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经济建设 上 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 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3.
18、成就,走出误区 误认为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意味着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 不结盟政策并不等于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其是指中国不同美苏任何一 方结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和搞战略攻关,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反对另一 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反 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政策。,图解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主题 探究曲折前进中的中美关系 史料呈现 史料1 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
19、有,合作探究,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史料2 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个援助计划”实质是指美国的“扶蒋反共
20、”政策。 (2)史料2中第一段说明尼克松坚持对中国的敌对政策;第二段说明尼克松对中国的关系具有趋向缓和的迹象。,问题思考 (1)史料1反映了从抗战时期到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根据史料1,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原因。 提示 变化:由援助中国抗日到“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2)史料2阐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对华政策的转变。依据史料2分析20世纪60年代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提示 变化:美国由政
21、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及军事上包围威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孤立中国。,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
22、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考点集训,1.(2019湖北宜昌质检)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 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B,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解读能力,要注意对表名和表格 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表格信息涉
23、及中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中 美贸易总额急剧萎缩,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总额变化不大。抗日战争胜 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中国,故A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改革开放后,中国与 美国贸易总额不会出现急剧萎缩的情况,C项与表格信息不符,可排除;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此时中苏关系破裂,不会出现中苏 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的情况,可排除D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 “一边倒”政策,促使中苏贸易总额连续三年持续增长,而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与经济封锁政策,导致中美贸易总额急剧萎缩,故正确选 项为B项。,2.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 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
24、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 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C,答案 C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 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早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B项错误; 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 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3.(2016课标)196
25、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 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我国 (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答案 B 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 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外交政 策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 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 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A、C、 D
26、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对此国际上有人评 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说:不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与“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相关的是 (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苏联的综合国力超过美国 C.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D.美国为经济危机所困,国力下降,A,答案 A “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指的是世界形势的变化使尼克松改 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此时苏联 综合国力未超过美国,西欧虽然对美国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的地位构成冲 击但并未摆脱美国控制,故B、C两项错误;D项为美国政策变化的内部 因素,故
27、D项错误。,记识记纲要,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