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 标 导 航 1.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案例,使学生理解森林的重要性,雨林破坏的现状、原因及雨林保护的措施。 3.通过停止开发“北大荒”的案例,了解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4.使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内 容 概 要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典型案例。首先从干旱为主的地理环境特征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特别点明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然后以人为因素为重点,探讨荒
2、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最后指明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二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首先分析了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然后客观地说明了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最后在“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表明态度,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学 法 点 拨抓住环境整体性这一中心。例如,第一节要紧紧围绕“干旱”这一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荒漠化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搜寻防治对策和措施。学习第二节时以“湿热”环境为切入点,理解雨林的环境效应和脆弱性就非常简单明了,保护放在第一位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推出的结论。 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学习本章教材不
3、应拘泥于教材案例,而应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向其他地区延伸。如在荒漠化的防治中,由我国西北地区延伸到非洲萨赫勒地区;在森林的保护和开发中,由亚马孙热带雨林延伸到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在对案例的延伸探究过程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前新知导学,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_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_。 2原因:_等自然因素与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石质荒漠化和_。 4分布: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以_地区最为突出。,干
4、旱、半干旱,土地退化,气候变异,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土地沙漠化,次生盐碱化,分布广,西北,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范围:_以西,昆仑山_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_、宁夏、_北部和_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西部_和_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以_为主。 4内部分异:以_为界,以东属_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_区。,大兴安岭,阿尔金山,新疆,甘肃,内蒙古,高原,山脉,盆地,草原、荒漠,贺兰山,半干旱,极端干旱,人口激增,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自然生产力,持续发展,潜在荒漠化,正在发展中,荒漠化土地,维护生态平衡,治水,治沙,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_。 (2)利用生
5、物措施和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问题。 (5)控制_。,水资源,工程措施,农、林、牧,能源,人口增长,疑难点拨: 1荒漠:是一种表现为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自然景观。 2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使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3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4我国主要的沙漠和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柴达木沙漠。,1判断正误。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西向东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
6、漠。( )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内的荒漠区。( ) (3)自然原因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 (4)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解析:(1)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西向东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荒漠的边缘地区而不是荒漠内部地区。 (3)人为原因是我国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4)恢复自然植被能有效地巩固地表,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2问题思考。 (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相同?试简单说明。 (2)荒漠化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黄河沿岸盐碱地扩大属于荒漠化吗
7、? (3)在易发生荒漠化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应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4)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答案:(1)不相同。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 (2)荒漠化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凡是土地自然生产力下降、丧失而造成的土地退化都是土地荒漠化,其在半湿润地区也有发生。黄河下游沿岸盐碱地扩大,也属于荒漠化。 (3)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4)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分缺乏,多流沙活动,植被种植后很难成活
8、,且成活后维护管理成本极高。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沙漠的重要的一环。,课堂互动探究,1荒漠化的含义 对荒漠化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所示:,知识点一 荒漠化的含义和发生过程,2.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
9、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3)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1荒漠化位居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冷面杀手”,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度比人
10、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D,(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第(1)题,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更脆弱;土地荒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1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知识点二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1、2.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形,3.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方面 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干旱”也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貌、植被、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所以说“干旱”是这里的整体性特征。如下图所示:,4气候异常是影响荒漠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它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2根据下图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你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了解,回答下列问题。,(1)请判断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下列过渡
12、合理的是( ) A平原高原高大山脉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干旱半干旱湿润 D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 (2)导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景观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 B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湿 C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递减 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递增,B,A,【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第(1)题,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因此从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西北地区东西差异是由东向西水分减少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其次则是由于
13、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在不同的地区,人类的活动方式不同,荒漠化的表现也不同。下表为土地荒漠化的具体的人为原因及分布地区。,知识点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案例】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3.过度开垦 (1)旱作农业区周围(尤其是沙区边缘):在进行农业生产而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年降低,终因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2)绿洲边缘地区:气候干旱,灌溉技术落后,人口压力大,盲目扩大耕地,导致生态用
14、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3)草原牧区:农作侵入牧区,草地变成旱地;牧场向环境更脆弱地区转移;压缩草场面积,导致进一步超载放牧。,方法技巧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3目前,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 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已在我国形成。风沙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已达30%。读“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2)题。,(1)土地严重荒漠化的
15、地区有( ) A南疆 B北疆 C呼伦贝尔草原 D辽河上游 (2)地区不同,荒漠化的主要形成原因也不同。下列风沙地域与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河套平原过度放牧 B锡林郭勒草原过度采矿 C南疆过度利用地下水 D河西走廊过度垦伐,A,D,【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明确各地的荒漠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部以及沈阳西北部的辽河上游地区。第(2)题,河套平原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造成次生盐渍化;锡林郭勒草原则是过度放牧。在南疆,绿洲上发展农业因过度利用水资源造成荒漠化,
16、而在河西走廊则是过度垦伐,造成土地荒漠化。,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知识点四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4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 (2)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 (3)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有较丰富的冰雪
17、融水补给,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答案】 (3)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本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考查了弱水流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利的与不利的),又展示了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三个过度、一个不合理”。,图表技能培养,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北纬3440,
18、东经103114,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1 500到2 000米,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处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区域水土流失的分析思路 1分析成因:成因多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再具体分析两大类因素的主导地位。,2.分析危害:危害多从其对人类的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入手分析,分析时注意其直接和间接危害的区别。 (1)对黄土高原地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对黄河及下游地区:
19、使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分析其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和原则的制定都与其成因及当地的人类活动有关,一般都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或者农业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如下表所示:,5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0、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D,(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D,【解析】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是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它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不是位于阶梯交界处,地质、气象灾害较多。(2)此题注意审题,“最主要自然原因”,所以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不能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与黄土高原上的地表物质黄土特性有关,黄土疏松、质地均匀,没有团粒结构,缺乏有机质,土粒之间仅依赖钙质胶结,因而黄土在水中极易分散,抵抗能力极低,在加上黄土有发达的垂直节理,更利于流水侵蚀与崩塌。,知识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