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九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3-,-4-,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背景: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主要活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4)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 (2)内容:确立党
2、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 (3)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3.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2)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3)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破裂。,-6-,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3、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7-,2.抗日战争 (1)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作战。 (2)中国军民的局部抗战: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淞沪抗战。 (3)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党正面战
4、场:战略防御阶段积极抗战,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派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后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4)抗战胜利: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8-,(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9-,3.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
5、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10-,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1)较快发展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表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
6、录,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沉重打击: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美国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11-,2.近代后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习俗:服饰更加西化;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式进一步变革。 (2)交通业: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报刊业: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影视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
7、外的进步影片。,-12-,四、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 (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13-,3.毛泽东思想 (1)发展概况,-14-,(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8、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15-,1,2,3,4,5,6,7,1.一位西方观察家在提到1919年5月的学生运动时,这样报道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答案,解析,-16-,1,2,3,4,5,6,7,2.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
9、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导致了(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发生变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答案,解析,-17-,1,2,3,4,5,6,7,3.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个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答案,解析,-18
10、-,1,2,3,4,5,6,7,4.下表是根据邹依仁所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而得出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19-,1,2,3,4,5,6,7,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的提高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D.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答案,解析,-20-,1,2,3,4,5,6,7,5.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反映了南京
11、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表明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答案,解析,-21-,6,7,1,2,3,4,5,6.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 A.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市场 C.社会动荡推动米价居高不下 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答案,解析,-22-,6,7,1,2,3,4,5,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
12、起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了拯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 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 (1)根据材料,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23-,6,7,1,2,3,4,5,参考答案:(1)影响: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大团结空前实现。 (2)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解析:第(1)问“影响”,根据材料“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得出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大团结空前实现;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得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