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3-,-4-,第16课时 两极世界的形成,-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背景 1.基础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8-,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二、表现,微点拨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在本质上是一
2、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9-,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三、影响 1.“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两国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
3、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0-,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自主探究 辨一辨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11-,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画一画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想一想美国史学家布利德说:“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你如何理解“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 提示:两极体制下,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串一串雅尔塔体系、两极格
4、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13-,主题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真题溯源 2016江苏单科,23(节选)材料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
5、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4-,提示: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15-,材料探究 材料 在欧洲和亚洲,战后领土划分反映了战后严峻的现实和苏联、美国间的新裂痕。苏联接管了德国东部地区,美国、英国和法国占领了德国的西部地区。处于苏联控制区内的
6、首都柏林继续由四大国控制。到20世纪40年代末,战后的领土安排造成了德国的分裂。正如丘吉尔在1946年所说的那样,“一条橫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考 如何理解“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的什么特征? 提示:理解:欧洲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直接对立的区域。特征:美苏两分天下。,-16-,论从史出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
7、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17-,高考例析 (2016课标,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
8、带,-18-,-19-,教材补遗,史著赏析,美国的“遏制”政策 1946年2月22日,任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 000字的电文,该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这一政策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1947年,乔治凯南以“X”的署名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的“遏制”。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关注。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
9、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20-,教材补遗,史著赏析,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1950年之后进一步加剧),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解读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动“冷战”和主宰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 (1)美国与苏联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即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2)美国以维护欧洲安全的名义展开了“冷战
10、”,以遏制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称霸世界。,-21-,1,2,3,4,5,一、考查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1.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 A.国家利益的竞争 B.国际霸权的争夺 C.主导力量的转移 D.不同制度的选择,D,解析:“人心之争”不能体现国家利益的竞争、国际霸权的争夺和主导力量的转移,故排除A、B、C三项。根据材料“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竞争,故D项符合题意。,-22-,1,2,3,4,5,2.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
11、面深入的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 A.战后美国总统行政权力加强 B.“冷战”使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确立 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D,解析:A、C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早在“冷战”之前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杜鲁门政府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机制的目的是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23-,1,2,3,4,5,二、考查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3.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
12、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被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 ) A.输出意识形态,扩大文化影响力 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A,-24-,1,2,3,4,5,解析:材料中指出,诺曼底登陆后美国在战胜区投入大量书籍,其目的就是在战胜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宣传美国的思想和文化,故A项正确;此时为战争时期,运输图书不是为了占领市场份额,故B项错误;此时法国已经是战胜区,故C项错误;书籍主要是针对平民的,故D项错误。,4.右图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斯大林在代表
13、“欧洲复苏”的篮筐下,积极拼抢着代表“马歇尔计划”的篮球。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美国旨在复苏欧洲 B.美苏“冷战”尚未开始 C.苏联经济亟待恢复 D.美苏关系有所缓和,-25-,1,2,3,4,5,C,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推动欧洲复兴的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故A项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抢球,体现出对美国援助的渴望,故C项正确;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26-,1,2,3,4,5,三、考查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5.1962年10月30至31日,
14、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B.古巴不愿屈服于美国等势力的压力 C.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D.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B,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争霸中有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卡斯特罗向美国提出条件,既反映了两大阵营的对抗,又反映了古巴不愿屈从美国,故B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并未使美与苏、古关系就此和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联合国对苏联行为的态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