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探究升华,-2-,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3-,纵向梳理,横向比较,-4-,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1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 A.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B.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D.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解析: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是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依据,故A项错误;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依据,故B项错误;
2、题干中“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的现象是由国家实力的变化决定的,故C项正确;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是局部战争爆发的依据,故D项错误。,C,-5-,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关系的发展 1.中美关系 (1)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美
3、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6-,纵向梳理,横向比较,(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7-,纵向梳理,横向比较,2.中苏(俄)关系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
4、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则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8-,纵向梳理,横向比较,(3)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苏联在美苏争
5、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苏联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9-,纵向梳理,横向比较,美苏“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产生的影响,-10-,纵向梳理,横向比较,-11-,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2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影响 B.美国政府
6、决策效率低下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外交环境受到了美苏“冷战”的影响,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设问“这表明当时中国”,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不是美国的外交策略,故B项错误;此时中美关系还没达到全面和解的程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困境有所突破,故D项错误。,-12-,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3-,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4-,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5-,考情分析,真题
7、试做,-16-,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2018北京文综,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B,解析: 题干中的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是后来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国,“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体现了非集团的思想,这与后来的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相符,故B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的方针是协商一致、自愿互利等,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领
8、导西方国家在1949年建立的,与题干中的时间及国家均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也不符,故D项错误。,-17-,考情分析,真题试做,2.(2017课标全国,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18-,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漫画的标题“又是斯大林格勒”反映了时间信息,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由此可排除A、B两项。遏制政策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
9、制苏联,但漫画的内容突出了“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即苏联的经济建设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害,故C项错误。,-19-,考情分析,真题试做,3.(2014海南单科,2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答案,解析,-20-,考
10、情分析,真题试做,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4.(2018北京文综,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解析,-21-,考情分析,真题试做,5.(2016课标,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11、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解析,-22-,考情分析,真题试做,6.(2015海南单科,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答案,解析,
12、-23-,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前因后果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法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24-,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1)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
13、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2)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3)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基本方法主要有: 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般是因。 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25-,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1.1949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37年的水平。与1948年相比,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制造业产出总额1949年增加13%,195
14、2年则增加3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战后欧洲分裂局面尚未出现 B.马歇尔计划成功实施 C.美苏两极格局尚未正式确立 D.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启,B,解析: 1947年开始执行于西欧地区的马歇尔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西欧从战后动荡、萧条的环境中走出来,实现了西欧国家在战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6-,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2.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
15、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A,解析: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与英法持不同的态度,其原因在于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进而影响到美国与英法的现实利益,故A项正确。,-27-,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3.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同时中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的支出数据不断上涨。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术上侧重与英法关系的研究 B.“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取得重大成果 D.中美苏关系影响到舆论与外交,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