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1课时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 及中外近现代科学家,-2-,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原因:时代趋势;国力基础;个人条件;重用人才。 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3-,(2)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政治上: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交流;尊崇法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基本疆域
2、。 交通上:修驰道,规定车同轨,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 (3)功过评价 “千古一帝”,开创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崇奉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致使秦朝短命而亡。,-4-,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唐太宗执政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2)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法律上: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慎用刑法。 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3、的发展。 外交上:鼓励贸易交流;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促进了封建文化的繁荣。,-5-,(3)评价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贤明之君。 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基础。 晚年求治之心锐减而骄奢之心渐生。,-6-,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重大举措 平定“三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收复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三征噶尔丹: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崇尚儒家文化,开
4、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7-,(3)评价 功绩: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过失: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盛世之下国家面临危机。,-8-,二、东西方的先哲 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历史地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提出“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主张“为政以德”,要协调仁和礼的关系,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教育思想
5、: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9-,(3)历史影响 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 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有教无类”和兴办私学,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并推动了我国文化的传承。 文化:“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除乐之外的五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世界:儒家文化对欧洲的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儒家思想传播到亚洲各国,与西方文化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
6、大文化形态。,-10-,2.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政治思想:对现实政治不满,设想了理想国;强调法治。 注重教育:创立柏拉图学园,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 (2)评价 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柏拉图的学说对基督教产生了关键性影响。,-11-,三、杰出的科学家 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贡献本草纲目 编写原因: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记载的药物虽然品种繁多,但错误不少。 编写经历:十年阅读800多种参考书,并对以往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进行鉴别和考证;亲自采药,实地考察,经27个春秋,完
7、成初稿。此后,又经过3次修改,最终定稿。 成书:1596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 性质:既是一部药物学大典,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12-,三、杰出的科学家 1.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贡献本草纲目 编写原因: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记载的药物虽然品种繁多,但错误不少。 编写经历:十年阅读800多种参考书,并对以往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进行鉴别和考证;亲自采药,实地考察,经27个春秋,三次修改,最终定稿。 成书:1596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 性质:既是一部药物学大典,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13-,(2)历史评价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
8、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本草纲目首创按照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达尔文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他的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微点拨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传遍五大洲,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中国的百科全书”。,-14-,2.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1)建造铁路 崭露头角: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
9、法建造桥墩,成功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 修建京张铁路:艰苦勘测,确定关沟线;设计“人”字形路线,攻克了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用直井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的问题;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全线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 (2)鞠躬尽瘁 清朝末期支持保路运动。 民国时期克服困难亲自督办了川粤汉铁路。 北洋政府时期,远赴海参崴,为中国收回中东铁路路权进行艰难斗争。,-15-,微点拨对詹天佑的评价 (1)詹天佑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他的科技报国精神、民族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国人敬仰。 (2)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
10、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16-,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1)成就卓越 地质力学: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进行石油勘探,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贫油”帽子;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核能事业做出贡献;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做了大量的研究。 冰川学: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所在;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 古生物学:创立科化石鉴定标准。,-17-,(2)历史评价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他打破两个“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
11、贫油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18-,4.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1)主要科学成就 数学:大学毕业前,提出了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光学:自制一架折射望远镜,证明了日光即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在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提出了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这个学说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两个世纪。 天文学:1668年设计并制作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新阶段;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成为天文学上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 力学:16
12、87年出版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定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形成牛顿力学体系,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居于物理学的统治地位。,-19-,(2)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勤奋精神:牛顿是一个十分专注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勤奋的探索者。 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即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后,还要在进一步的实验中证明自己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个人品质: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严肃的科学态度;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等。 微点拨牛顿力学的地位 (1)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2)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20-,5.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13、 (1)科学成就 提出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提出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指引着人们对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和理论探讨。 提出光量子假说: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2)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爱因斯坦是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致力于防止核战争,积极参加世界反战运动,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3)评价: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并为之进行不懈的奋斗。,-21-,主
14、题一,主题二,秦始皇、唐太宗与康熙帝的比较 材料解读 材料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解读 材料反映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同时这一事件使得康熙帝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22-,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 2015福建文综,41(节选)材料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
15、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思考 材料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提示: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23-,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秦始皇、唐太宗与康熙帝的比较 (1)相同 三者都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西北,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
16、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册封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联系。,-24-,主题一,主题二,(2)不同 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开创了盛世局面。 面临的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又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25-,主题一,主题二,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 材料解读 材料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
17、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摘编自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解读材料“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强调个体的美德,即个人品德;“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强调社会的和谐,即社会秩序。孔子的“仁”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缓和阶级矛盾,“礼”要求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26-,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27-,1,2,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祖
18、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
19、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摘编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28-,1,2,3,(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参考答案:成就:领导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订授时历;领导修建通惠河等水利工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参考答案:意义:继承和发展天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编订精确的历法;有助于后人了解元朝的管辖范围。(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家郭守敬。第(1)问,概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据材料易得出;第(2)问,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首先要从材料中
20、获取“四海测验”的基本内容,即全国性的天文测量,然后从天文学到科技,再到政治和历史影响,逐层分析即可。,-29-,1,2,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
21、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30-,1,2,3,(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教育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22、(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三种途径。 参考答案:不能。理由: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材料选取者的主观色彩。途径: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31-,1,2,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得出教育由国家主办,并且男女都接受教育;根据材料中“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得出主张全面
23、发展;根据材料中从6岁入学到16岁毕业,奴隶主子弟还要接受高一级教育等信息,可以得出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根据材料中“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得出最终是以培养哲学王为目标,注重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等。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主要摘编自郑晓沧译的柏拉图论教育,因此属于第二手资料,且材料来源单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因此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二小问,可以通过阅读原著及相关研究著作、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或老师等了解柏拉图的教育思想。,-32-,1,2,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 材料 汉文帝十分赏识贾谊的识见,曾经准备任贾谊为公卿,但是因为周勃、灌婴等老臣的反对,未能实现。后来让贾谊到南方去,任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特召贾谊,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君臣畅谈至深夜。贾谊后来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不久悲郁去世。 汉初以来,因为中央政府政策的宽容,一些诸侯王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倾向。面对这一形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也就是多立诸侯而分别削弱其实力。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中写道,对于行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他又指出,民为邦本,民众虽然至贱至愚,却不可以简慢,不可以欺压。“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
25、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摘编自洛阳才子贾谊,-33-,1,2,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谊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原因。 参考答案原因:遭到老臣的阻挠;汉文帝关注鬼神思想使其政治主张遭到忽视;怀有担当之心,但怀才不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谊的政治主张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主张:多设诸侯并对其实力加以削弱;以民为本;使民富乐。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政治安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34-,1,2,3,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因为周勃、灌婴等老臣的反对,未能实现”得出遭到
26、老臣的阻挠;根据材料“问鬼神之事于宣室殿,君臣畅谈至深夜”得出汉文帝关注鬼神思想使其政治主张遭到忽视;根据材料“贾谊自伤失职,不久悲郁去世”得出怀有担当之心,但怀才不遇。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多立诸侯而分别削弱其实力”得出多设诸侯并对其实力加以削弱;根据材料“民为邦本”得出以民为本;根据材料“以富乐民为功”得出使民富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些诸侯王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政治安定;根据材料“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得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材料“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得出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