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和国共的十年对峙,-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3-,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过程,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4-,思维导图,知识清单,4.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1)内部: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广泛
2、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2)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4.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微点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仅仅是推动其诞生的外在因素。,-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1)背景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与中国国民党
3、合作的决定。 孙中山接受马林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并改组国民党。 (2)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3)影响: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迅速到来。,-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北伐战争 (1)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2)经过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结果 (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8-,思维导图
4、,知识清单,四、武装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 军队的重要性。 2.概况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 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9-,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五、土地革命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5、空前高涨。,-10-,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六、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措施 (1)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3)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11-,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七、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6、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自主探究 想一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哪两次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转危为安的? 提示:失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以陈独秀为代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4年第五次反“围
7、剿”失利,中国共产党以王明为代表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措施:国民革命失败后,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及时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3-,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画一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14-,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串一串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
8、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15-,主题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材料解读 材料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解读 材料说明毛泽东在城市暴动失败后,认识到应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他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9、-16-,真题溯源 2015天津文综,6(改编)材料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 提示: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17-,论从史出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内部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
10、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3)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18-,高考例析 (2018课标全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19-,-20-,-21-,教材补遗,史著赏析,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
12、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2-,教材补遗,史著赏析,(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23-,教材补遗,史著赏析,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
13、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影响也大得多。 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24-,教材补遗,史著赏析,解读作者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它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原因:电信、报刊业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
14、,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的推广,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感、民族意识进一步崛起的契机。,-25-,1,3,4,一、考查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1.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2,-26-,1,2,3,4,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性 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答案,解析,-27-,1,2,3,4,二、考查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2.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
15、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运动的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答案,解析,-28-,1,3,4,2,3.农会原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但在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9号通告明确指出:“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
16、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这说明当时( )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 B.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 C.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 D.中国共产党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D,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阶级的认识。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阶级重新认识,动员农民加入革命阵营,故D项正确;当时革命道路还是以城市为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乡村民众对政治利益的诉求,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在这一时期还未展开,故C项错误。,-29-,1,3,4,2,三、考查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 4.1919年6月,北京晨报
17、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当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 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较准确 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当真实可信 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的可能 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日记不能采信,C,-30-,1,3,4,2,解析: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故A项错误;鲁迅日记的记述不一定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当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分析可知,时评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的可能,故C项正确;日记的记载也可能是真实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