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含解析)讲义.docx

    • 资源ID:1099432       资源大小:2.95M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含解析)讲义.docx

    1、1第 22 讲 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考纲要求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a)。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b)。3.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b)。4.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a)。考点一 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复杂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而是通过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体液与内环境(1)内环境的概念细胞外液是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

    2、浆和淋巴,是身体的内部环境。(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 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3.稳态(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3)内容体温、pH 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气体平衡:维持 O2和 CO2的平衡。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1)人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

    3、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2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4)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0mL 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mL( )(5)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场所,外界环境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6)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在人体内环境中都可能存在( )(7)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1.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1)图 1 中的甲、图 2 中的 A 和图 3 中的

    4、 a 分别代表什么?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2)人体的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上述图中的什么液体中?(用图中的文字或字母表示)提示 图 1 的丙液和乙液;图 2 的 A 液和 C 液;图 3 中的 a 液和 b 液。2.热图解读:能为内环境提供 O2和排出 CO2,说明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内的葡萄糖通过只能进入血液;是泌尿系统,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表示的器官是皮肤。31.内环境成分分析(1)内环境成分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细胞合成的分泌物质:抗体、白细胞介

    5、素2、化学递质、激素等。细胞的代谢产物:CO 2、水、尿素等。(2)非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如呼吸道、消化道中的物质。2.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 pH 的稳态。(2)兴奋传导过程中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4)部分激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的结合。3.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1)血浆 pH 调节的过程(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4命题点一 内环境的成分及相互关系1.(2018浙江丽衢湖

    6、联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抗体 B.RNA 聚合酶C.葡萄糖 D.Na答案 B解析 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的,抗体主要位于血浆中,A 不符合题意;RNA 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符合题意;葡萄糖可以位于血浆中,C 不符合题意;Na 可以位于血浆中,D 不符合题意。“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1)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 2、CO 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解旋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

    7、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3)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2.(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 A、C、D 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B.解旋酶可以存在于 B 内C.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 C 中D.D 可以运输养料、CO 2、尿素和糖元等物质答案 D5解析 图中 A 是淋巴,B 是细胞内液,C 是组织液,D 是血浆,其中 A、C、D 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A 项正确;解旋酶用于 DNA 复制,存在于细胞内,B 项正确;乙酰胆碱(化

    8、学递质)和激素可存在于组织液中,C 项正确;血浆可以运输养料、CO 2、尿素等,但糖元只存在于细胞内,D 项错误。巧用单箭头识别四种体液(1)分析单方向(箭头)Error!双方向(箭头)Error!(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命题点二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3.(2019桐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随气温变化而变化B.生成与回流的血浆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等C.正常人体的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含有的成分差别不大D.抗体、激素、水、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答案 D解析 内环境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气温变化而变

    9、化,A 项错误;富含氧气的血浆二氧化碳含量较低,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经过组织细胞呼吸消耗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血浆氧气含量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B 项错误;正常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组织液和淋巴,C 项错误;抗体、激素、水、乳酸、血清蛋白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D 项正确。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 pH 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6答案 C解析 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

    10、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 pH 略有下降,A 项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 项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 项错误;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D 项正确。考点二 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恒温动物的体温相对稳定:散热产热。(3)产热Error!(4)散热Error!2.构建体温调节模型(1)寒冷环境下(2)炎热环境下7拓展延伸 体温调节的方式(1)行为调节:如增减衣服、不在极端环境中停留过长时间等。(2)生理调节:通过神经体液的反馈

    11、调节,机体实现了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了体温的恒定。但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环境温度长时间地剧烈变化,或机体内调节过程发生了障碍,就可能出现中暑或体温过低等病症。(1)冬泳时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2)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3)高烧不退的病人通过加盖棉被促进退烧( )(4)“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5)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6)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7)剧烈运动时,人体的产

    12、热多于散热( )(8)当环境温度大于 35时,出汗成了动物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下图是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t 1t 2时段,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造成的。(2)t2t 3时段,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3)t3t 4时段,产热量等于散热量。(4)t3t 4时段的散热量大于 Ot 1时段,t 3t 4时段的体温等于 Ot 1时段。(5)穿上羽绒服的冬天,人体的散热量比常温环境下减少了吗?提示 寒冷条件下散热量并不减少: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13、但由于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温差较大,热量散失快,所以此时的散热量仍大于常温环境下的散热量。8命题点一 体温调节图解及曲线分析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厌氧呼吸的强度答案 C解析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A 错误;毛细血管舒张会增加散热,B 错误;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等神经结构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以

    14、增加产热过程,C 正确;骨骼肌产热主要通过需氧呼吸过程,D 错误。2.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B.在 ab 段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在 cd 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加强D.在 d 段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答案 C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外界温度降低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A 项正确;ab 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B 项正确;cd 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内毛细血管舒9张,血液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

    15、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C 项错误;在 d 点以后,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这时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应该及时补充,D 项正确。命题点二 体温调节的实验探究题3.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 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 41环境中 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汗液分泌会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

    16、。(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分解代谢会_。答案 (1)舒张 增加(2)增加(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的变化(或排除 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 41引起的)(4)增加 加快(或增强)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 41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主要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3)室温是动物甲维持正常的环境温度,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

    17、温下动物与 41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 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10探究真题 预测考向1.(2018浙江 4 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 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答案 A解析 心肌细胞进行需氧呼吸产生 CO2,CO 2以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A 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需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18、再进入肌细胞,B 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渗透吸水,引起组织肿胀,C 正确;内环境的成分包括营养素、激素、代谢废物等,D 正确。2.(2017浙江 11 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化道中的营养素经内环境进入细胞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答案 A解析 尿素在排泄系统中不会被重吸收,直接以代谢废物的形式排出体外,B 错误;肝细胞是通过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肝细胞外面是组织液,不是血液,C 错误;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

    19、,不是血浆蛋白,D 错误。3.(2017江苏,15 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 B 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增加产热答案 B解析 效应 B 细胞不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效应 B 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人体饥饿时,血糖降低,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B 正确;寒11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C 错误;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以增加产热,D 错误。4.(

    20、2018浙江 11 月选考,20)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不受神经支配而自主战栗B.气温超过 35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C.通常机体的传导散热主要发生在体内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始终相等答案 B解析 寒冷时,骨骼肌受下丘脑有关神经的支配,不自主战栗,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A 错误;气温超过 35时,最有效的散热方式是出汗,B 正确;传导散热发生在体表,C 错误;体温恒定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D 错误。5.(2019温州模拟)导致图中 ab 段和 de 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分别是( )A.不自主战栗和发热B.骨骼肌收缩和排尿C.吹电

    21、风扇和剧烈运动D.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答案 C解析 ab 段体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原因可能是吹电风扇或处于寒冷环境,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不自主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浙江 11 月选考,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12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C.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组织液中的 pH 是相对稳定的答案 D解析 生长激素通过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运输到靶细胞,A 错误;细胞溶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 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22、等,C 错误;由于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可使组织液中的 pH 维持相对稳定,D 正确。2.(2018浙江十校联考)下列过程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生长素的运输B.抗原MHC 的形成C.HIV 的繁殖D.白细胞介素2 的运输答案 D解析 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不能在多细胞动物内环境中运输,A 错误;抗原MHC 的形成发生在巨噬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B 错误;HIV 的繁殖发生在宿主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C 错误;白细胞介素2 是由活化的辅助性 T 细胞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的细胞因子,其运输发生在内环境中,D 正确。3.(2019宁波 3 月选考模拟)下列物质中,人体内环境中一般没有的是( )A.抗体

    23、 B.血浆蛋白C.MHC 分子 D.乙酰胆碱答案 C解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其中一般不含有的是 MHC 分子,MHC 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细胞膜的表面,C 符合题意。4.(2018温州乐清乐成高中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剧烈运动时血浆 pH 明显降低B.离子浓度会影响内环境的稳定C.内环境中不含抗体和生长激素D.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答案 B5.如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 1 为毛细血管壁、2 为红细胞、3 为血浆、4 为细胞内液、5 为13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生活的具体环境为血浆B.葡萄糖由 3 经

    24、1 和 5 到达 4 的过程,依靠扩散来完成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5D.2 中的氧气到达 4 需要经过 4 层膜,2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4 处答案 D解析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3 血浆、5 组织液,A 错误;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一般是主动转运,B 错误;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产生,所以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 细胞内液,C 错误;血液中的氧气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 1 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 2 层膜、组织细胞 1 层膜,共 4 层膜,氧气由 2 向 4 处扩散,故 2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4 处,

    25、D 正确。6.如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A.温度适宜环境中 B.炎热环境中C.寒冷环境中 D.剧烈运动中答案 C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进而增加产热量;毛细血管收缩、不排汗进而减少散热量,说明此人处于寒冷环境中。7.(2018嘉兴联考)人体和动物正常生存需要合适的温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主要是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产热量B.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调节器官C.恒温动物时刻耗散着大量的热量,体重净增长比变温动物少D.35以上的环境里,出汗是哺乳动物和鸟类最佳的散热机制14答案 D解析 人体产热器官包括

    26、肌肉和肝脏等,但主要是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产热量的,A 正确;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调节器官,B 正确;恒温动物时刻耗散着大量的热量,体重净增长比变温动物少,因为热量主要是靠细胞呼吸提供的,细胞呼吸是需要消耗能量的,C 正确;35以上的环境里,出汗是人的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有些哺乳动物和所有的鸟类都没有汗腺,这些动物在高温时会张口喘气,通过呼吸道增加蒸发量以加快散热,D 错误。8.在 2017 年 2 月 26 日的北京“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着泳衣或短裤等进行健身跑。下列对奔跑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环境温度低,奔跑者在奔跑过程中不会出汗B.冷感受器兴奋,化学递

    27、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加快C.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D.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持续下降答案 C解析 环境温度低,但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也会通过增加排汗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A 项错误;冷感受器兴奋,促进化学递质的释放,但不是加快递质的传递速度,B 项错误;机体的热量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C 项正确;奔跑过程中,奔跑者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D 项错误。9.关于下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B.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C.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

    28、组织液与淋巴组成答案 D解析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依赖于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A 项正确;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内环境15排出体外,B 项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 项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组成,D 项错误。10.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发生过敏反应,1 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B.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只有淋巴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 c 减少D.a 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要通过 2 层膜结构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 a 为血浆,b 为淋巴,

    29、c 为组织液,1 结构为毛细血管壁,2 结构为毛细淋巴管壁,3 为细胞内液。过敏反应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渗出,引起组织水肿,A 正确;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B 错误;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从血浆渗透进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增多,C 错误;血浆中的 O2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依次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的 2 层细胞膜、1 层组织细胞膜以及线粒体的 2 层膜,共 5 层膜结构。11.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 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在较低浓度的

    30、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B.C.D.答案 A16解析 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正确;甲种海蟹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了,故调节能力中等,正确;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调节内环境稳态能力丙甲乙,错误。12.(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 3 月联

    31、考)图中的 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代表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B.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引起中的液体将减少C.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则 A 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并受其调节D.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 B 可代表乳酸,最后经肝脏可再生为葡萄糖答案 C解析 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上升,细胞内液发生水分的散失;若组织细胞为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不会(反馈)调节下丘脑,故 A 不是促甲状腺激素;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可在缺氧

    32、时产生乳酸,最终大部分乳酸随血浆进入肝脏,经肝脏的作用可再生为葡萄糖。二、非选择题1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7(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填标号)。(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3)正常人内的 pH 通常维持在 7.357.45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物质。(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和_。(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_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6)若某人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_,引起这

    33、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7)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 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8)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 pH 变_,这是因为_。答案 (1) (2)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中蛋白质较少 (3)缓冲 (4)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 pH (5) 组织液 水肿 (6) 红细胞 基因突变 (7) 增大 (8)小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 CO2排出不畅14.下图表示大鼠皮肤冷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元放电频率(敏感程度)。请回答相关问题:18(1)测试期间大鼠传入神经

    34、元放电频率的变化说明动物能通过调节维持_。(2)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表示_。该实验在皮肤冷却处理的过程中,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传入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_。(3)大鼠受到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元引起_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此调节机制为_调节。(4)测试实验中,若在突触间隙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处化学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则该药物最可能是抑制了_的功能。答案 (1)稳态(或体温的恒定) (2)大鼠的正常体温 先增大后减小 (3)下丘脑 神经体液 (4)突触后膜(或受体)解析

    35、 (1)该曲线图反映寒冷和炎热条件下,冷感受器、温觉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元放电频率发生变化,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经过调节最终可维持体温的恒定。(2)两个曲线交点,说明冷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元放电频率相同,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据图判断,该实验在皮肤冷却处理过程中,处理温度由正常温度降低时,冷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元放电频率先升高后降低,环境温度为 28时冷感受器最敏感,冷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元放电频率最大。(3)大鼠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冷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元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最终引起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多,引起机体产热增多,从而抵御寒冷,该过程中

    36、有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的体液调节。(4)在突触间隙给予某药物后,刺激神经元轴突,发现突触间隙的化学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前相同,说明该药物不能影响化学递质的释放;但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说明化学递质释放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不能从上一个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15.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依次置于 25、0、25环境中,在每一种环境中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 5min 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共测了 9 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次数指标1(25

    37、2(25 3(25 4(0 5(0 6(0 7(25 8(25 9(25 19) ) ) ) ) ) ) )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1)小鼠由 25环境进入到 0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以_(填“增加”或“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据表分析,指标_(填“A” “B”或“C”)代表皮肤血流量。(2)据实验中第 3 次第 5 次的测

    38、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_(填“A” “B”或“C”)是TSH,原因是_。(3)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战”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_(填“前部”或“后部”)。答案 (1)减少 C (2)B TSH 的含量变化受 TRH 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 先上升,TSH 后上升。故对照表中数据分析 B 是 TSH (3)后部解析 (1)小鼠由 25环境进入到 0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以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机体在 0环境时的皮肤血流量应小于 25环境时的血流量,所以据表中数据分析,指标 C 代表皮肤血流量。(2)表中第 3 次第 5 次表示小鼠由 25环境到 0环境时的指标变化情况,由于 TSH 的含量变化受 TRH 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 先上升,TSH 后上升,所以据实验中第 3 次第 5 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 B 是 TSH。(3)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时,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寒战)来增加产热量,在炎热环境中时,机体可通过排汗来增加散热量。因此,根据题意可知,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后部。20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2讲内环境稳态与体温调节(含解析)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