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练出高分 32 语用+默写+文化常识+诗歌技巧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 ,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 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
2、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当时衡王把这个“寿”字没有当做奇迹,目的是为了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衡王没有把这个“寿”字当做奇迹,是为了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B当时衡王把这个“寿”字没有当做奇迹,是为了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
3、族的威风。C当时衡王没有把这个“寿”字当做奇迹,目的是为了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D当时衡王把这个“寿”字没有当做奇迹,目的是让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否定词应该放在“把”的前面, “把这个寿字没有当做奇迹”应该改为“没有把这个寿字当做奇迹” ;一是句式杂糅, “目的是为了自己长寿百岁”杂糅,应该改为“是为了自己长寿百岁” 。答案:A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要来看的奇迹就在这里B人们要来看的奇迹就是这个“寿”字2C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D这就是个奇迹,人们要来看解析:巧用指代词能使语言连
4、贯,再加上要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排除了 A、B、D。答案:C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历历在目 力透纸背 奉若神明 烟消云散B赫然在目 力透纸背 顶礼膜拜 销声匿迹C赫然在目 笔走龙蛇 顶礼膜拜 烟消云散D历历在目 笔走龙蛇 奉若神明 销声匿迹解析:“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在眼前。 “赫然在目”: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 “顶礼膜拜”比喻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 “烟消云散”指像
5、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答案:C二、名句名篇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关键字、易错字为“晦朔” “蟪蛄”“沧” “舳舻” “旌” “蔽” 。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
6、海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足蒸暑土气, ,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意在让学生注意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熏陶。默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如“灼” “廊” “缦”“缪”等。答案:(1)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2)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3)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蚓无爪牙之利, ,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7、(2)每至晴初霜旦, ,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3)春江花朝秋月夜, 。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第(1)题不难,注意“筋”的写法;第(2)题难度较大, “常” “长”容易混淆, “肃” “啸”容易错写;第(3)题“倾”易写错,“呕哑嘲哳”属偏僻词组,不容易写对写全。答案:(1)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 (2)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3)往往取酒还独倾 呕哑嘲哳难为听三、古代文化常识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礼”是古代男子十五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十五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十五岁称作“弱冠”
8、 。B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C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D “虚左” ,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有“虚左以待”一语。解析:本题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A 项, “十五岁”错误,应为“二十岁” , 礼记中有“二十而冠,始学礼” 。答案:A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B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
9、运销盐的凭证。C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4D太师,官名。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解析:A 项,会试中的第一名叫会元,状元是殿试中的第一名。答案:A四、图文转换9下面是某学校团委组织的“情暖环卫天使”活动的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含标点不超过 90 个字。答:. 解析: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答题时注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阐述。答案:本次活动由团委组织,要求“服务性社团”和“文艺性社团”参加,服务性社团在与环卫工人进
10、行角色互换后召开心得座谈会,文艺性社团在活动期间跟踪摄影、照相,然后组织主题展示。五、诗歌鉴赏(技巧)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答:. 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 “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5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