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3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097681       资源大小:2.05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3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1、1课后定时检测案 3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弱解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答案:B2干旱环境下,森林中树木的根系比正常情况下扎得更深且分布更广,根本原因是(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植物生长旺盛C森林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解析:干旱条

    2、件下植物的根扎得深、分布广,才能保持水分的正常吸收,抵抗外界恶劣的环境,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A3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解析:生态系统平衡时,植物与动物数量不一定相等。答案:C考点二 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人口对环境的影响()4下列哪项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A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C水资源紧张 D泥石流频发解析:泥石流是因人口增加,人均耕地

    3、面积减少,盲目毁林造田间接引发的,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2答案:D5现在的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人们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臭氧层破坏 B水体污染C冰川融化 D滥伐森林解析:臭氧层破坏后,会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答案:A6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 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人口

    4、增长也就需要更多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恶性循环。答案:A考点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7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析: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答案:B8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

    5、可持续发展的基础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提高物种的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错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D 正确。答案:B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3式称为“牧童经济” 。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对生态进行的人为破坏。答案:B提能强

    6、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102019江苏高考冲刺预测卷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D松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解析: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可以降低作物与杂草之间的种间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A 项错误;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 项错误;轮作

    7、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使作物增产,C 项正确;松土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增加作物周围 CO2的浓度,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D 项错误。答案:C112019甘肃武威二中高三模拟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掠夺性采伐,龙血树资源日趋枯竭,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龙血树对人类有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D保护龙血树最好的方法是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解析:龙血树可以作为中药,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8、直接价值,A 正确;人类对龙血树的掠夺性开发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B 正确;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等,C 正确;龙血树已经是濒危物种,应易地保护,而不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D 错误。答案:D12201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模拟调研卷近几年马尾松林病虫害发生逐年递增,危害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某地区马尾松林因松毛虫引起的病虫害,导致马尾松大面积枯死。人们一般通过喷施农药杀死松毛虫。科研人员发现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寄生在松毛虫体内,4可用来防治松毛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马尾松林大面积枯死,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

    9、林中松毛虫虫卵的种群密度C喷施农药使松毛虫产生抗药性突变,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D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解析:马尾松林大面积枯死,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A项正确;可采用样方法调查马尾松林中松毛虫虫卵的种群密度,B 项正确;喷施农药之前松毛虫种群中存在抗药性突变,农药只是起到选择抗药性个体的作用,C 项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农药往往使害虫的天敌受害更大,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D 项正确。答案:C132019北京大兴高三模拟2018 年 3 月 20 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

    10、然保护区被安乐死。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 1984 年,野外仅剩 15只幸存。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解析: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A 项错误;北部白犀牛位于顶级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不会使能

    11、量流动受阻,B 项错误;北部白犀牛作为一个物种,含有特有的基因,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 项错误;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可通过克隆技术繁殖,D 项正确。答案:D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14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5(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2)分析图 1 可知,蓝藻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

    12、,老根大量脱落。(3)蓝藻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 2 实验数据发现 60 g/L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结合图 1 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 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_。(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解析:(1)蓝藻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蓝藻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凤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图 1 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细胞的有氧气呼吸。(3)

    13、分析图 2 可知,60 g/L 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 1 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 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先上升一段后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低于对照组,说明蓝藻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即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答案:(1)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间接(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3)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 蓝藻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或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即可)(4)蓝藻浓度过高152019河南林

    14、州一中高三调研试题在囯家林业局、央视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中,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全国 41 处国际重要湿地、400 余处国6家湿地公园、550 余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脱颖而出,喜获“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湿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其生态学方面的问题:(1)截至 2015 年 6 月,微山湖湿地有脊椎动物 325 种,还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等多种无脊椎动物;景区内植物种类更加繁多,其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之为_。(2)2011 年 12 月 13 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批准建立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历经三年,建成了以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水质净化、生态观

    15、光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公益性生态工程,使微山湖湿地公园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_。(3)当地政府结合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持湖区生态平衡,协调推进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这有利于提髙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同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 200 多种鸟类前来安家落户,绝迹多年的毛刀鱼、小银鱼、鳜鱼等也重返家园,提髙了景区的吸引力和观赏性,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4)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A 1)乙(A 2)丙(A 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 A2远远小于 A1/10,原因是_。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4)在食物链为甲(A 1)乙(A 2)丙(A 3)中,甲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所以正常情况下测算,会发现 A2远小于 A1/10。答案:(1)丰富度(物种组成)(2)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率和方向进行 (3)抵抗力 直接(4)甲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7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高考生物新金典大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3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