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达标作业 18 化学能与热能基础题1.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三号” ,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加快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 )原料来源广;易燃烧、热值高;储存方便;制备工艺廉价易行A BC D解析:氢能是易燃烧、热值高、原料来源广的新能源;但它也有储存难、制备成本高等缺点,所以正确答案为 A。答案:A2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如图一所示装置内(小烧杯与玻璃片之间有一薄层水)的固体混合物,稍后手拿起烧杯时发现玻璃片与烧杯粘结在一起。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有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如图二C是吸热反应D化学键的总键能:反应物0B H
2、20, H40,A 项和 B 项错误;根据盖斯定律有2,故 H12 H4 H5,C 项错误;由盖斯定律可知 D 项正确。答案:D13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误差B为了准确测定反应混合溶液的温度,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与小烧杯底部接触C用 0.5 molL1 NaOH 溶液分别与 0.5 molL1 的盐酸、醋酸溶液反应,如所取的6溶液体积相等,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相同D在测定中和热实验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容量瓶、量筒、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答案:A能力题14.(1)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 2H2O 2=2H2O 的能量变化如图
3、所示,则反应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2)用 O2将 HCl 转化为 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传统上该转化通过如下图所示的催化循环实现。其中,反应为 2HCl(g)CuO(s)H 2O(g)CuCl 2(s) H1反应生成 1 mol Cl2的反应热为 H2,则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反应热用 H1和 H2表示)。答案:(1)2H 2(g)O 2(g)=2H2O(l) H2( a b c)kJmol1(2)2HCl(g) O2(g)H 2O(g)Cl 2(g)12 H H1 H215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特点。.已知:4HCl(g)O 2
4、(g) 2Cl2(g)2H 2O(g) H115.6 kJmol 1 CuO/CuCl2 400H2(g)Cl 2(g)=2HCl(g) H184 kJmol 1(1)H2与 O2反应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2)断开 1 mol HO 键所需能量为_ kJ。7.已知:CH 4(g)H 2O(g)=CO(g)3H 2(g) H206.2 kJmol 1 CH4(g)CO 2(g)=2CO(g)2H 2(g) H247.4 kJmol 1 又知 CH4的燃烧热为 890.3 kJmol1 。(1)利用上述已知条件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2)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
5、氢方法,CH 4(g)与 H2O(g)反应生成 CO2(g)和 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3)高温下 H2O 可分解生成分子或原子。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 A、B 表示的物质依次是_,等物质的量的 A、H 2化学能较低的物质是_。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由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2 可得:2H2(g)O 2(g)=2H2O(g) H115.6 kJmol1 184 kJmol1 2483.6 kJmol1 。(2)反应 2H2(g)O 2(g)=2H2O(g)发生过程中断裂 2 mol HH 键和 1 mol O=O 键,形成 4
6、mol HO 键,则 2E(HH) E(O=O)4 E(HO)483.6 kJmol1 , E(HO) kJmol1 462.9 kJmol1 ,即断开 1 mol HO 键所需能量4362 496 483.64为 462.9 kJ。.(1)由 CH4的燃烧热为 890.3 kJmol1 可得甲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 2(g)=CO2(g)2H 2O(l) H890.3 kJmol 1 。(2)根据盖斯定律,由2即可得到 CH4(g)2H 2O(g)=CO2(g)4H 2(g) H165.0 kJmol 1 。(3)观察图象信息知,高温时水先分解生成 H2、O 2,然后两种单质分子可继续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由于氢原子比氧原子多,故 A 是氢原子,B 是氧原子。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时需要吸收能量,故化学能较低的物质是氢气分子。答案:.(1)2H 2(g)O 2(g)=2H2O(g) H483.6 kJmol 1 (合理即可)(2)462.9.(1)CH 4(g)2O 2(g)=CO2(g)2H 2O(l) H890.3 kJmol 1(2)CH4(g)2H 2O(g)=CO2(g)4H 2(g) H165.0 kJmol 18(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