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高中生物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 资源ID:1094289       资源大小:2.22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中生物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1、1第 1 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 R 型活细菌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 S 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类型的细菌 ( )有毒 R 型 无毒 R 型 有毒 S 型 无毒 S 型A. B. C. D.2.2018邯郸期中 用下列哪种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 ( )A.加热杀死的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B.S 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C.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的混合物D.R 型肺炎双球菌与 S 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混合物3.2017滨州期中 艾弗里及其同事在探究“转化因子”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

    2、实验:R 型细菌+S 型细菌蛋白质+培养基R 型细菌R 型细菌+S 型细菌荚膜多糖+培养基R 型细菌R 型细菌+S 型细菌 DNA+培养基R 型、S 型细菌R 型细菌+S 型细菌 DNA+DNA 酶+培养基R 型细菌下列对该组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四组实验都是实验组,形成相互对照B.两种细菌菌落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实验中的 S 型细菌由 R 型细菌转化而来D.该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知识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4.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中,进行搅拌分离,得到的上清液中主要含有 ( )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较轻的大肠杆菌C.噬菌体的 DNA D.噬菌体和细菌

    3、的混合物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需要利用分别含有 35S 和 32P 的细菌2B.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C.的作用是加速大肠杆菌的解体D.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6.图 L3-1-1 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 L3-1-1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 35S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 DNA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

    4、了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实际操作中只能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不可能检测到放射性知识点三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7.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和 DNAC.DNA 是 T2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D.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8.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图(1)表示由病毒甲和乙经重组形成“杂种病毒丙”的过程,用病毒丙单独侵染植物细胞,一段时间后,从植物细胞内可大量分离出的病毒是图(2)中的( )(1) (2)图 L3-1-29.利

    5、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 L3-1-3 所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3图 L3-1-3A.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 C.F 组产生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C、D、E 四组10.2018襄阳期中 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若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并混合保温培养,下列曲线中能表示随保温时间的延长,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变化趋势的是 ( )A BC D图 L3-1-411

    6、.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12.用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保温、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 ( )A.可能是搅拌不充分,T 2噬菌体有一部分没能与大肠杆菌分离 B.可能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 C.一定是离心速度太快,有部分 T2噬

    7、菌体过早与大肠杆菌分离4D.一定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短,部分 T2噬菌体还未完成侵染 13.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利用小鼠做了如下实验:实验 1:R 型活细菌+小鼠小鼠存活。实验 2:S 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分离出 S 型活细菌。实验 3:加热后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小鼠存活。实验 4:加热后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活细菌+小鼠小鼠死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实验 4 中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 细菌。 (2)除了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区分 R 型和 S 型细菌外,你还可以利用怎样的方法来区别 R 型和 S 型细菌? 。 (3)图 L3-1-5 为实验 4 中小鼠体内

    8、R 型细菌的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 S 型细菌的增长情况。(用虚线绘制)图 L3-1-5(4)通过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 14.请根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图 L3-1-6 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分析图 A 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型细菌与活的 R 型无毒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 ,原因是 。分析图 B 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 。 图 L3-1-6(2)如图 L3-1-7 所示是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图 L3-1-75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

    9、 DNA 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放射性同位素 ( )A.14C 和 18O B.35S 和 32PC.14C 和 32P D.35S 和 18O由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 。请完成标记 T2噬菌体的操作步骤: a.配制适合细菌繁殖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 ,作为合成DNA 的原料。 b. 。 c.提取所需要的 T2噬菌体。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后,经离心处理,理论上上清液的放射性极低,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6第 3 章 基因的本质第 1 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C 解析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10、 型细菌,因此,无毒 R 型活细菌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 S 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能找到无毒 R 型菌和有毒S 型菌。2.C 解析 加热杀死的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没有活性,不能使健康小鼠生病和死亡。S 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没有毒性,不能使健康小鼠生病和死亡。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和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物注入小鼠体内,活的 R 型肺炎双球菌会在已被加热杀死的 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转化因子”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毒的 S 型肺炎双球菌而使小鼠患病死亡。R 型肺炎双球菌与 S 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混合物注入小鼠体内,R 型肺炎双球菌不会转化为 S 型肺炎双球菌,所以不能使健康小鼠生病和死亡。

    11、3.C 解析 前三组实验都是实验组,构成相互对照,第四组是对第三组的进一步验证,与前两组不属于相互对照。细菌为单细胞生物,不会发生细胞分化。实验中的 S 型细菌由 R 型细菌转化而来。该实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A 解析 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中,只有 DNA 进入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搅拌离心后,DNA 随着细菌留在沉淀物中,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存在于上清液中。5.A 解析 标记噬菌体需要先用含 35S 或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A 项正确。中少量噬菌体如果未侵入大肠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但并不影响实验的结果,B 项错误。搅拌的目

    12、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C 项错误。以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中含有较高的放射性,以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中含有较高的放射性,D 项错误。6.B 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生存,应该先用含有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去培养噬菌体;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 DNA;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

    13、放射性;本实验的结果是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7.D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其中所含有的核酸即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或 DNA;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其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生物7(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所以生物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T 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其中 DNA 是遗传物质。8.D 解析 病毒丙的核酸来自病毒乙,其单独侵染植物细胞时,只将核酸注入植物细胞,植

    14、物细胞中病毒乙的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在植物细胞中形成的子代病毒与病毒乙相同。9.D 解析 E、F 是将分离的 S 型菌的 DNA 与蛋白质分别与 R 型菌混合,实验结果表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A 项正确。F 组中的 R 型菌在 S 型菌 DNA 的作用下进行了转化,可以分离出 S 型菌和 R 型菌,B 项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 项正确。A 组经煮沸 S 型菌被加热杀死,D 组和 E 组为 R 型菌,这三组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 项错误。10.C 解析 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侵染大肠杆菌后,亲代噬菌体将其 DNA 注入大肠杆菌,使得离心后沉淀

    15、物(被侵染的大肠杆菌沉淀在试管底部)放射性增加;如果保温时间超过一定长度,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会降低,故C 项正确。11.D 解析 三个实验中,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都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三个实验所涉及的生物有噬菌体、小鼠、肺炎双球菌,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故 D 项正确。12.B 解析 上清液中有少量的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培养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也可能是保温培养的时间过短,部分 T2噬菌体还

    16、未完成侵染。13.(1)S 型和 R 型(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若菌落表面光滑,则为 S 型细菌;若菌落表面粗糙,则为 R 型细菌)(3)如图(4)S 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 R 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解析 (1)在实验 4 中,小鼠的死亡是部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结果,故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够分离出 R 型和 S 型两种细菌。(2)除了通过观察小鼠是否死亡来区分 R 型和 S 型细菌外,也可以通过培养细菌,直接观察细菌的菌落特征进行判断,或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来判断。(3)绘图时需要注意:S 型细

    17、菌数量的变化趋势;S 型细菌的初始数量应为 0,体现转化从无到有的过程;S 型细菌应先于 R 型细菌开始增长,且最后数量一般要少于 R 型细菌。(4)该实验证明了 S 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 R 型活8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但不能证明 DNA 就是遗传物质。14.(1)死亡 S 型细菌的 DNA 将 R 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 S 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设法将DNA 与蛋白质等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B 32P a.用 32P 标记的 4 种脱氧核苷酸 b.在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此细菌培养 T2噬菌体 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

    18、菌体未侵入细菌体内;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解析 (1)分析图 A 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 型细菌与活的 R 型无毒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R 型细菌可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小鼠将死亡。分析图 B 可知,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R 型无毒的细菌发生转化,表现出 S 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 S 型细菌的 DNA 进入 R型细菌的细胞中,实现了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等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2)T 2噬菌体的蛋白质含有 S,不含 P,核酸含有 P 而不含 S,因此可用 35S 和 32P 分别对蛋白质和 DNA 进行标记。图中显示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而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且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可见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用 32P 标记。标记 T2噬菌体需要先用含 32P 标记的4 种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让 T2噬菌体去侵染该细菌,即可获得 32P 标记的噬菌体。实验过程中培养时间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因素,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中出现较高放射性,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体内;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会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中生物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syndromehi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