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课时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特点2018山东菏泽高二期末 下列关于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B.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 1/2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儿子都患病,女儿都正常D.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下列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D.初级精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 Y染色体红绿色盲是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哪种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是不可能
2、发生的 ( )A.外祖父母亲女儿B.祖母父亲儿子C.祖母父亲女儿D.外祖母母亲儿子抗维生素 D佝偻病是位于 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是儿子正常女儿患病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2017海南中学高二期中 下列对于人体性染色体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精子和卵细胞中B.只存在于体细胞中C.存在于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D.只存在于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中22017河北邯郸广平一中高二期中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中雌雄比例一
3、般为 11,原因之一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B.含 X染色体的配子含 Y染色体的配子=11C.含 X染色体的精子含 Y染色体的精子=11D.含 X染色体的卵细胞含 Y染色体的卵细胞=112017长沙一中月考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 ZW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ZW 个体为雌性,ZZ 个体为雄性B.一个男子把 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外孙女的概率为 0C.女孩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红绿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她的父亲或母亲D.人类红绿色盲基因 b在 X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无它的等位基因2018上饶中学高二月考 家蚕为 ZW型性别决定,人类为 XY型性别决定,则隐性致死基因(伴
4、 Z或伴 X染色体遗传)对于性别比例的影响如何 ( )A.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B.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上升,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C.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下降D.家蚕中雄、雌性别比例下降,人类中男、女性别比例上升如图 2-3-1所示为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遗传方式不可能为 ( )图 2-3-1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的 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 D和 d,含有 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
5、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为 ( )A.XDXDXDYB.XDXDXdY3C.XDXdXdYD.XdXdXDY2017洛阳一中月考 图 2-3-2为人体性染色体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 2-3-2A.位于区的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有关B.位于区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的表现一致C.位于区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可能成对存在D.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某种蝇的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若翅异常的雌蝇与翅正常的雄蝇交配,则后代中异常翅雄蝇、异常翅雌蝇、正常翅雄蝇、正常翅雌蝇各占 25%,那么,翅异常不可能由 ( )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B.常染色
6、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C.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D.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雄蛙和雌蛙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和 XX,假定一只正常的雌性蝌蚪(性染色体组成为XX)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只能生育的雄蛙,让此雄蛙和正常雌蛙交配(抱对),在正常的环境中,其子代中的雌蛙()和雄蛙()的比例是 ( )A.=11 B.=21C.=31 D.全为雌蛙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一代雌、雄果蝇均为红眼,这些果蝇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中,红眼雄果蝇占 1/4,白眼雄果蝇占 1/4,红眼雌果蝇占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眼对白眼是显性B.子二代红眼雌果蝇有两种基因型C.眼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
7、.眼色和性别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 B表示,隐性基因用 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 F表示,隐性基因用 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4中雌蝇表现型比例与雄蝇表现型比例如图 2-3-3所示。图 2-3-3请回答:(1)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 (2)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 上,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3)若让子一代中的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杂交,则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 。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 (4)若实验室有纯合的表现型为直毛和分叉毛的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
8、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用下表中四种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卷曲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5甲 乙 丙 丁卷曲翅卷曲翅正常翅正常翅请回答:(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 A、a 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 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如下:选取序号为 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子代雌果蝇全为卷曲翅,雄果蝇 ,则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 (2)若已确定 A、a 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胚胎致死),可设计实验如下:选取序号为 的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如果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否则不
9、存在。 (3)若已确定 A、a 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选用都为卷曲翅的白眼(XbXb)与红眼(X BY)果蝇杂交,子代 F1中卷曲翅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是 。卷曲翅红眼果蝇占 F1 的比例为 。 第 2课时 伴性遗传的应用据报道,美国两位科学家发现 Y染色体的演化速度比 X染色体要快得多,这将导致 Y染色体上的基因急剧丢失,照此继续,Y 染色体将会完全消失,人类传宗接代将会受到威胁。下列细胞中,肯定含有 Y染色体的是 ( )A.人的受精卵 B.果蝇的精子 C.人的初级精母细胞 D.人的次级精母细胞芦花鸡的羽毛(成羽)呈一种黑白相间的斑纹状,但在雏鸡阶段的绒羽为黑色且头顶上有一个黄
10、色斑点。控制芦花的基因在 Z染色体上,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养鸡场为了多养产蛋母鸡,要大量淘汰公鸡,你建议应如何配种来达到这个目的 ( )A.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 6B.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C.芦花母鸡芦花公鸡 D.非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控制人的肤色正常(A)与白化(a)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色觉正常(B)与红绿色盲(b)的等位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但这对夫妇的父亲均是色盲患者)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A.AaXBY、AAX BXb B.AaXbY、AaX BXbC.AaXBY、AaX BXB D.AaXBY、AaX BXb两个直毛长翅的雌、雄果
11、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控制毛的形态的基因为 A、a,控制翅形的基因为 B、b。亲本的基因型是 ( )表现型 直毛长翅 分叉毛长翅 直毛残翅 分叉毛残翅雌蝇 6 0 2 0雄蝇 3 3 1 1A.AaXBXb、AaX BY B.BbXAXa、BbX AYC.AaBb、AaBb D.AABb、AaBB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在暗红眼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 1中只有暗红眼;在朱红眼暗红眼的反交实验中,F 1中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则正、反交实验的 F2中,朱红眼雄果蝇的比例分别是( )A.1/2、1/4 B.1/4、1/4C.1/4、1/2 D.1/2、1/22
12、017江西抚州崇仁二中高二期中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又兼有色盲症的男孩和一个正常的女孩,问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 )A.1/6 B.1/4C.1/8 D.1/167与常染色体遗传相比,伴性遗传的特点是 ( )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 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同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或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可代代遗传或隔代遗传A. B.C. D.图 2-3-4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图 2-3-4A.图示果蝇性别是雌性B.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中有 8条染色体C.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的基因组成为
13、ACXD、aCX d、acX dD.基因型为 BbXDXd的个体可产生 4种配子,比例为 1111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 和 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 1的亲本基因型是( )杂交 1 甲乙 杂交 2 甲乙 雌、雄均为褐色眼 雄性为褐色眼,雌性为红色眼图 2-3-5A.甲为 AAbb,乙为 aaBB B.甲为 AAZbZb,乙为 aaZBWC.甲为 aaZBZB,乙为 AAZbW D.甲为 AAZbW,乙为 aaZBZB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对狭叶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
14、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子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关于子代性别及表现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8A.子代全是雄株,其中 1/2是宽叶,1/2 是狭叶B.子代全是雌株,其中 1/2是宽叶,1/2 是狭叶C.子代雌雄株各占一半,全为宽叶D.子代为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且比例相等2017湖北黄石三中高二期中 图 2-3-6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 2-3-6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 4是杂合子B.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C. 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D. 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某雌(XX)雄(XY)异株植物,
15、其叶形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对表中有关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 )亲代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株数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雌株 雄株1 阔叶 阔叶 阔叶 234 阔叶 119、窄叶 1222 窄叶 阔叶 阔叶 83、窄叶 78 阔叶 79、窄叶 803 阔叶 窄叶 阔叶 131 窄叶 127A.根据第 1组实验,可以判断阔叶为显性,窄叶为隐性B.根据第 1组或第 3组实验可以确定叶形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C.用第 3组的子代阔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121D.用第 1组子代的阔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后代窄叶植株占 1/42018河北定州
16、中学月考 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 1只有暗红眼;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9A.这对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为暗红色基因B.正交、反交实验可以确定控制眼色的基因是在 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C.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 XAXaD.反交实验中,F 1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雄蝇暗红眼和朱红眼的比例为 31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 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
17、交配,F 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 BbXRXrB.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 3/16C.雌、雄亲本产生含 Xr配子的比例相同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 bXr的极体如图 2-3-7所示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图 2-3-7 (1)甲病是 遗传病。 (2)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8 , 10 。 (3) 10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 。 (4)若 8和 10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 2017郑州一中高二期中 菜粉蝶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W,雄性则为 ZZ。其体色
18、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雄性个体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各基因型的雌性个体的体色均为白色。其眼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眼色有红色和白色。现有杂交实验及结果10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亲本表现型 F1表现型及比例白体白眼(雄)白体红眼(雌)黄体红眼(雄)1/8白体红眼(雄)3/8白体白眼(雌)4/8(1)上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控制 (填“体色”或“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2)亲本中,雄蝶产生 种配子,雌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 W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 (3)F1中的白体白眼蝶共有 种基因型。F 1中的黄体雄蝶与白体雌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体蝶黄体蝶= 。 第 2章 基因和染色
19、体的关系第 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 1课时 减数分裂的过程1.C 解析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但也可能不同,如 X和 Y这对性染色体,B 项正确。形态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 项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作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 项正确。2.C 解析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不会形成四分体,A 项正确。交叉互换是指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B 项正确。每个四分体包含 1对同源染色体、2 条染色体、
20、4 个 DNA分子,C 项错误。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 项正确。3.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着丝点不分裂,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核膜重新出现,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因此,分裂过程的正确排序是。114.A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5.D 解析 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
21、正确;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 4个精子,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发生联会现象,错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出现四分体,错误。6.B 解析 由题图可知,1 号和 2号染色体、3 号和 4号染色体分别为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错误,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错误,正确;在该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相同,错误。故选择 B项。7.C 解析 题图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 6条染色体(3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
22、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此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 3个四分体;初级卵母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 6条;初级卵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 2个 DNA分子,即初级卵母细胞中核 DNA分子数为 62=12(个)。8.B 解析 图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故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 项错误;图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根据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此细胞一定为初级精母细胞,B 项正确;图丙细胞质出现不均等分裂,可推断此动物为雌性,然后根据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知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
23、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C 项错误;图丙中 M、m 所在染色体在着丝点分裂之前是姐妹染色单体,D 项错误。9.B 解析 A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A 项错误。B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存在于雄性动物睾丸内,属于次级精母细胞,B 项正确。C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存在于雄性动物睾丸内,属于初级精母细胞,C 项错误。D 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 项错误。10.B 解析 卵子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图中 bc过程进行 DNA的复制,但由于着丝点的数目并没有增加,因此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ce 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 cd过程同源染色体可能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
24、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仍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而第一极体的细胞质进行的是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ce 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色单体,因此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数量不变,但是到了 ef过程由于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数量也减为原来的一半。11.D 解析 某动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 4个四分体,说明其体细胞中含12有 8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单体数为 0,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8,染色单体数为 0,DNA分子数为 8。12.C 解析 交
25、叉互换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一部分片段,即一条染色体上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互换,另一条没有发生片段互换。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移向两极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大部分相同,小部分不同。由题图可知,和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和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13.D 解析 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 项正确。由于花药中精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细胞数量,所以用桃花的雄蕊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
26、色体联会现象,C 项正确。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所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 项错误。14.A 解析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内有 8条染色体,说明有 4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理论上可能产生的精子种类为24=16(种),但在实际情况下,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 2种、4 个精子。15.(1)染色单体 甲 乙 DNA 复制 丙乙 和 (2)解析 (1)由图柱状图观察发现、中 b只存在于、,在、消失,说明它应该是染色单体,根据数量变化可知 a表示染色体,c 表示 DNA分子。图中观察染色体行为,根据是否有同源
27、染色体和是否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可知甲为有丝分裂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图甲精细胞和图乙中是由同一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其中染色体的一点差异是发生交叉互换形成的。16.(1)乙 雌性 4(2)甲、乙 乙、丙(3)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4)c 、甲(5)AA aaBBbb解析 (1)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并且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则该动物为雌性。该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该动物能够产生 4种卵细胞。(2)由图分析可知,图中1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乙,染色体数染色
28、单体数核 DNA数=122 的细胞是乙、丙。(3)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图中丙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4)由图分析可知,图的 a、b、c 中表示核 DNA数量变化的是 c。细胞分裂中 A和 A分开可能对应图中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对应图中甲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5)该动物一卵原细胞基因型为 AaBb,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 aBb的卵细胞,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B、b 所在的染色体移向一极,A 所在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AA和 aaBBbb。第 2课时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及受精作用1.A 解
29、析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母方,A 项错误。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双方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B 项正确。染色体属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C 项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使精子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D 项正确。2.C 解析 细胞分裂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所含 DNA数目随分裂过程所发生的变化规律:间期染色体复制,使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含量加倍;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使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含量减半。图中曲线
30、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A、B 项错误。cd 对应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含量减半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的,发生于后期开始时,C 项正确,D 项错误。3.A 解析 图甲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图乙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丙是初级精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细胞若是次级精母细胞,则是丙(初级精母细胞)的子细胞,A 项正确。乙、丙细胞可来自同一个体,B 项错误。丙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甲、乙细胞不含,C 项错误。乙、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甲不含,D 项错误。4.A 解析 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31、该时期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 项正确。b 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该时期结束时,细胞数目加倍,B 项错误。c 过程中发生受精作用,该时期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C 项错误。a 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该时期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D 项错误。5.C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 2个 DNA分子,并且不发生细胞膜缢缩,故 A项错误;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也有 2个DNA分子,故 B项错误;据题意可知,细胞膜开始缢缩,说明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14中染色体数和 DNA分子数相等,说明着丝点已分裂,每一极有 5条染色体,即无同源染色体,
32、且该生物是二倍体动物,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故 C项正确;DNA 分子复制发生在间期,间期的细胞膜不发生缢缩,故 D项错误。6.C 解析 有丝分裂间期核 DNA复制,DNA 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A 项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 数目不加倍,B 项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C 项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D 项错误。7.D 解析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33、。基因重组能使有性生殖后代表现多样性。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受精卵,从而使后代表现出多样性。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与后代表现多样性无直接关系,D 项错误。8.A 解析 异卵双胞胎是由两个卵细胞同时或相继与两个精子结合发育而成的。1 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形成 1个卵细胞,而 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 4个精子,因此要形成异卵双胞胎,在双亲体内至少有 2个卵原细胞和 1个精原细胞同时参与减数分裂。9.B 解析 根据不同时期细胞中 DNA分子含量变化可知,A 细胞是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B细胞是精子或卵细胞,C 和 D细胞均是体细胞,E 细胞是配子(生殖细
34、胞)。10.A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相同,A项正确。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aaBBbb,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ABB或 AAbb或 aaBB或 aabb,B项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所含同源染色体对数与体细胞相同,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 项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所含核 DNA数目是体细胞的 2倍,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所含核 DNA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 项错误。11.C 解析 甲图中 CD段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 项错误。精巢中的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
35、进行减数分裂,B 项错误。乙图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 DNA含量的变化,AB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 数=122,C 项正确。乙图中的 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其后期会由于着丝点的分裂而使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等,D 项错误。12.C 解析 图 A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的数目分别是 4、0、4,说明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染色体和 DNA数目都减半,是精细胞,A 项错误。图 B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的数15目分别是 8、0、8,说明细胞中染色体没有复制,仍处于精原细胞状态,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项错误。图 C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的数目
36、分别是 8、16、16,说明染色体已经复制,但着丝点没有分裂;又因为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所以此时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一般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C 项正确。图 D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的数目分别是 4、8、8,说明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分裂;又因为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此时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D 项错误。13.(1)B、E(2)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3)受精作用(4)AB 有丝分裂解析 (1)图甲 AF中,属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图像是 B(有丝分裂后期)、E(有丝分裂中期)。(2)由于 A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37、且细胞质分裂不均等,所以 A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3)图乙中 DE发生的现象叫受精作用。(4)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图乙中的 AB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EF 段表示有丝分裂。14.(1)4 8 (2)CD (3)CD (4)1/2 小解析 (1)果蝇体细胞中含有 4对同源染色体,题图若为有丝分裂,则 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 CD段细胞内有 4对同源染色体
38、;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根据题干信息“F 代表细胞分裂刚好结束”,则 EF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 2倍,因此 EF段细胞内有 8对同源染色体。(2)题图若为减数分裂,则 CD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3)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 2个 DNA分子,对应于CD段。(4)由图可知,CD 段时,H 的值为 1/2,此时,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 DNA分子,因此细胞内染色体数/DNA 分子含量的值会比 H值小。第 2节 基因
39、在染色体上1.C 解析 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材料研究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如下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遗传16行为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但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的结论不是上述实验证明的,通过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也得不出这一结论。2.D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故 D项正确。3.C 解析 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遗传规律,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论断,摩尔根借助假说演绎
40、法找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4.D 解析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 X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5.D 解析 基因和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说明果蝇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 项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同步的,说明果蝇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 项正确。在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说明果蝇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 项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说明在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数目不相同,D 项错误。6.C 解析 由于 A、a 只存在于 X染色体上,故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原细胞中不能发生等位基因
41、A和 a的分离,A、B 项错误。初级卵母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在该细胞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能发生等位基因 A和 a的分离,C 项正确。卵原细胞只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不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D 项错误。7.A 解析 根据题意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 8条染色体,并且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则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 6条常染色体+XX,经过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形成的卵细胞中应该含有 3条常染色体和 1条 X染色体。8.A 解析 萨顿观察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推断出基因在染色体上,A 项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
42、体上,B 项错误。控制果蝇性状的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上的数目不同,并非平均分布,C 项错误。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发生复制,基因也发生了复制,D 项错误。9.D 解析 杂合红眼雌果蝇(X AXa)与白眼雄果蝇(X aY)杂交,F 1雌性中红眼白眼=11;纯合红眼雌果蝇(X AXA)与白眼雄果蝇(X aY)杂交,F 1雌性全为红眼。10.B 解析 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后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故可通过眼色来判断子代的性别。11.B 解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就是性原细胞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的过程。12.A 解析 雄性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XWY,它产生的精子中有 XW类
43、型,这种精子将来与卵17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形成后代的雌性个体,基因型为 XWX-,性状为红眼,因此,雄性红眼果蝇与任何表现型的雌性果蝇杂交,后代中都不会出现雌性白眼果蝇,A 项正确。当雌性红眼果蝇基因型为 XWXw时,它与雄性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会出现雌性白眼果蝇,B 项错误。雌性白眼果蝇与雄性红眼果蝇杂交,后代中的雌性个体全部为红眼,C 项错误。雄性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来源于母本,D 项错误。13.D 解析 由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而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项正确。由于一个 b与 v、另一个b与 V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44、上,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 2种精细胞,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VbXE、vbY 或 VbY、vbX E,B项正确。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所以在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V、v、b、b、E,C 项正确。DNA 复制形成的两个 V基因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D 项错误。14.D 解析 大多数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少数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 项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 项正确。一条染色体含有 1个或 2个 DNA分子,其上有多个基因,C 项正确。染色体主要是由 DNA和蛋白质
45、组成的,D 项错误。15.(1)支持 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 X染色体上(2)控制眼色的基因无论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只位于 X染色体上,测交实验结果皆相同X bXb、X BY X BXb、X bY 解析 (1)图解所示实验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之间存在平行关系,故该实验支持萨顿的假说;由于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因此摩尔根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 X染色体上,这样图解所示现象就得到了解释。(2)假设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摩尔根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图解所示的结果中,子代的表现型在雌、雄果蝇中均出现红眼白眼=11,这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表现型比例一致,故该测交实验不能说明假设是否成立;题述
46、测交实验得到了白眼雌蝇,可利用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进行杂交,子代中雄蝇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这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表现型比例不一致,因此可以达到验证假说的目的。16.(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2)X eXe (3)3/7(4)与之交配的雌果蝇 X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也都是隐性的解析 (1)摩尔根的果蝇实验验证了萨顿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2)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图甲中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XEY,若要只通过一次杂交就得到子代雄果蝇全部为白眼,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 XeXe,交配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XEXe、X eY,其中雄18果蝇均为白眼。(3)若只考虑表中的体色与眼形两种性
47、状,且控制体色与眼形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BbRr,其与相同基因型的异性果蝇交配所得的 F1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7/16,其中纯合子占 3/7。(4)隐性基因的表达需要是隐性纯合子,若该个体与含有相应隐性基因的个体交配,则可出现隐性纯合子。第 3节 伴性遗传第 1课时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特点1.B 解析 对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言,双亲正常,若母亲是携带者,可能生出患病男孩,故A项错误。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说明该女性是携带者,男方应是患者,其儿子患病的概率是 1/2,故 B项正确。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儿子都患病,如果夫妇中男方患病则女儿也可能患病
48、,故 C项错误。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的性染色体上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故 D项错误。2.B 解析 性染色体上有决定性别的基因,但不是其上所有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A 项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伴随着性染色体遗传的,B 项正确。性染色体能控制性别的主要原因是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C 项错误。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有 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有 Y染色体,D 项错误。3.B 解析 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为 b,外祖父可以将 Xb传给母亲,再由母亲将 Xb传给女儿,A项正确。祖母可以将 Xb传给父亲,父亲不能将 Xb传给儿子,只能将 Xb传给女儿,B 项错误。祖母可以将 Xb传给父亲,再由父亲将 Xb传给女儿,C 项正确。外祖母可以将 Xb传给母亲,再由母亲将 Xb传给儿子,D 项正确。4.D 解析 抗维生素 D佝偻病是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A 项错误。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女儿都是患者,B 项错误。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若女患者是纯合子,则其子女都是患者,若女患者是杂合子,其子女 50%正常,50%患病,C项错误。显性遗传病患者的正常子女不可能带有致病基因,D 项正确。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