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2017 江苏无锡一模)“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答案 B 材料中“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表明该文献发表的时间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 年
2、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 1954 年通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 1957 年,排除 A、C、D 三项。2.(2017 江苏南通、泰州、扬州三模)右面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 )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答案 A “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
3、民共和国”表明各阶层代表是去参加筹建新中国的新政协会议,“人民政协”具有人民民主性质,A 项正确;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B 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 1953 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2大职权是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均与“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符,C、D 两项错误。3.(2018 江苏扬州模拟)某著名法学家认为,“所谓法律理念主义,就是把法律从工具、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被该学者视为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B.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C.
4、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1999 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答案 D 1999 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社会的新时期,是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故 D 项正确。4.(2018 江苏泰州模拟)下图是出席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 662 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答案 A 从新政协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代表来
5、自不同的党派、区域、团体等,来源具有广泛性,故 A 项正确;图中数据未列举中共代表的人数及地位,故 B 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 C、D 两项错误。5.(2018 江苏南京三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此番讲话的背景是 ( )A.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之时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答案 D 由材料信息“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可知,这是 1957 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其背景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 D 项正确。6.(2019 江苏如东检测)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讲话:“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该讲话的发表( )A.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B.标志着“一国两制
7、”伟大构想的提出C.反映了祖国大陆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D.直接促成海峡两岸“三通”得以实现答案 A 1981 年叶剑英的讲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故 A 项正确;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非叶剑英,故 B 项错误;祖国大陆主张和平统一台湾,但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 C 项错误;2008 年“三通”实现,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7.(2018 江苏考前预测一)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
8、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C.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 C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表明此次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 C 项正确。8.(2018 江苏苏州一模)1972 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 1950 年到 1971 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
9、主要原因是( )A.苏联对新中国的外交干涉B.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美中两国间无任何的共同利益4D.美国对华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答案 D “从 1950 年到 1971 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人还多”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D 项正确。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无法对中国进行外交干涉,A 项错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 项错误;C 项中“无任何的共同利益”的表述过于绝对,C 项错误。9.(2018 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缔约方在与第三
10、国发生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支援苏联;而实际上,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答案 A 材料中“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支援苏联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表明条约保障了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A 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 1953年提出,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 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均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B、C 两项排除;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
11、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 项排除。10.(2019 江苏南通质检)“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答案 B 材料中“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表明该会议是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有美国、苏联等国参加,与“第三世界国家”不符,A 项错误;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与“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不符,C
12、 项错误;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南斯拉夫是欧洲国家,与“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不符,D 项错误。11.(2018 江苏苏锡常镇二模)下表是 19551960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5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1955 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8 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1956 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9 年 苏丹、几内亚1957 年 斯里兰卡 1960 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 B
13、.C. D.答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 1953 年 12 月首次提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表格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是“亚非国家”,解读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 1961 年,均与表格时间信息不符,解读错误。答案选 B。12.(2018 江苏南京三模)“对于一国本身来说,它将阻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它倡导多方面的合作,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裨益。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国际组织是( )答案 B 由材料
14、信息“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可知,该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故 B 项正确。A 项是欧盟,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D 项是亚太经合组织,三个组织都不符合“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故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3.(2018 江苏徐州考前卷)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多项维和行动。此外,中国还多次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这表明中国( )A.积极开
15、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6答案 A 材料中“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多项维和行动”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4.(2019 江苏徐州质检)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1960 年第一季度 1975 年第一季度 1985 年第一季度积极报道 0 2 51消极报道 323 81 88中性报道 16 10 224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答案 A
16、1960 年对美国态度没有积极报道是由于中美关系对立,1975 年以后对美国的态度日益客观,原因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 A 项正确;国家实力决定国家政策,但与新闻报道内容没有绝对关系,故B 项错误;C 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体现的是以客观态度对待美国,故 C 项错误;对美国持消极态度的报道比重较大,所以不能体现意识形态观念消除,故 D 项错误。15.(2018 江苏无锡一模)下表为 20012005 年中国与中亚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
17、总额哈萨克斯坦328 961 6011 3551 5721 7202 2122 2873 8972 909塔吉克斯坦5 5 7 8 21 18 54 15 144 14乌兹别克斯坦51 8 104 27 147 200 172 403 230 451吉尔吉斯斯坦77 42 146 56 245 69 493 110 867 105出现上面表格所示状况的重要原因是( )7A.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B.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苏联解体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答案 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亚四国从 2001 年开始进出口额迅速增长,而 2001 年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8、密切了与中亚四国间的贸易交流,故 A 项正确;世界经济新秩序至今也未建立,故 B 项错误;中亚四国并非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故 C 项错误;1992 年中国就已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2 分)16.(2018 江苏镇江一模)新中国的外交在处理两场局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进行,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减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
19、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材料二 1953 年 3 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再加上北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中国政府虽然在战俘等问题上对美国的态度强烈不满,考虑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妥协的方针。7 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经历了持续近三年的战争和紧张之后,受到苏共中央支持和主导的和平共处政策也逐渐得到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的赞同。周恩来这时已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因此,“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因。(4 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4 分)答案 (1)原因:国际主义义务(“冷战”“一边倒”);革命胜利的惯性思维;国家利益。(任意两点 4 分)(2)原因:苏联政局变动;北朝鲜、越南等国希望和平;中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一五”计划);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一点 1 分,4 分)(3)变化:基本点从侧重意识形态(国际主义)到侧重国家利益(务实外交);(2 分)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协商。(2 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