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挖命题【考情探究】5 年考情考点 主要内容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预测热度2018 江苏单科,5,3 分 小农经济 历史解释2016 江苏单科,3,3 分 灌溉工具 历史解释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的演变(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015 江苏单科,4,3 分 农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015 江苏单科,5,3 分 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 2017 江苏单科,21,14分 商业的发
2、展 历史解释商业(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014 江苏单科,2,3 分 市的发展 历史解释2018 江苏单科,1,3 分 商业政策 历史解释2016 江苏单科,21,12分 商业政策 历史解释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锁国” 2014 江苏单科,4,3 分 商业政策 历史解释分析解读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共四个考点。分析近五年考情可知,命题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方面,手工业和经济政策间或考查。农业方面主要考查灌溉工具、铁制农具的演变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及影响因素;手工业方面主要考查丝织、冶铁和制
3、瓷业的发展;商业方面重点考查不同时期的商业政策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命题视角主要是认识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特点,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商业政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的变化;经济政策方面主要考查重农抑商、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2本专题在高考考查中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备考时建议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和小农经济的特征;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及影响;等。【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3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
4、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考点集训】考点一 农业1.(2019 届江苏如东高三一检,1)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精耕
5、细作的发展观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D.人定胜天的世界观答案 C2.(2018 北京文综,13,4 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答案 B3.(2016 浙江文综,17,4 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4则有田,薪则有山,艺
6、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4.(2018 天津文综,12,11 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 分)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
7、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 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 分)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
8、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考点二 手工业1.(2019 届江苏徐州高三一检,1)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写道:“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答案 A2.(2018 浙江 4 月选考,3,2 分)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5A.战国 B.西汉 C.南北
9、朝 D.北宋答案 B3.(2017 课标,27,4 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4.(2016 课标,27,4 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0、答案 A5.(2015 福建文综,14,4 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 D考点三 商业1.(2018 海南单科,4,2 分)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1、答案 D2.(2018 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一模,4)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6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答案 B3.(2017 海南单科,4,2 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
12、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4.(2016 北京文综,15,4 分)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答案 A考点四 主要经济政策1.(2019 届江苏海门高三一调,3)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正德九年(1514 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
13、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答案 C2.(2018 海南单科,5,2 分)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 D3.(2014 福建文综,13,4 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7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
14、昌盛答案 C4.(2019 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21)(节选)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的配套措施。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
15、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3 分)答案 (1)特征: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3 分)探史料探究一 “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史料呈现史料 1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
16、史料 2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史料 3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 中期 后期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北方 278 人 84.5% 274 人 63.9% 121 人 40.3%南方 51 人 15.5% 155 人 36.1% 179 人 59.7%8读史指导史料 1:汉代,江南地区经济不发达史料 2: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史料主旨史料 3: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时空定位史料 1:从史料出处定位为汉代江南地区。史料 2:从“仰东南财赋”判断江南经济发展;从史料出处判断时间为南宋。史
17、料 3:从北宋后期南方入朝做官的官员人数增加判断南方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史料解读 重点阐释史料 1: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说明江南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史料 2: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说明长江流域成为经济重心。史料 3:南方入朝做官的官员人数大大增加,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史料认识自战国至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史料应用1.从史料 1 到史料 2 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 (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2)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史料 3 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答案 从史料 3 表格信息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官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上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探究二 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政策史料呈现史料 1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
19、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史料 2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9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读史指导史料 1: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史料主旨 史料 2:海禁政策的影响家国情怀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使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了,普
20、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史料解读 重点阐释史料 1: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史料 2: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史料认识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史料应用1.史料 1 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答案 主张: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
21、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2.根据史料 2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答案 “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答案 “海禁”和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过专题【五年高考】A 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8 江苏单科,1,3 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
22、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10答案 D2.(2018 江苏单科,5,3 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3.(2016 江苏单科,3,3 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23、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4.(2015 江苏单科,4,3 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 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5.(2015 江苏单科,5,3 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
24、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 D6.(2014 江苏单科,2,3 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11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 A7.(2014 江苏单科,4,3 分)明隆庆初年,“抚臣
25、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 B8.(2016 江苏单科,21,12 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
26、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 分)
27、(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 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 分)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B 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 海南单科,6,
28、2 分)现存 1719 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12时间国家 17 世纪 18 世纪 19 世纪印尼 8 51 251泰国 1 4 85马来西亚 1 7 216合计 10 62 552表格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 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 A2.(2018 课标,25,4 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
29、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3.(2018 海南单科,3,2 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 C4.(2018 课标,26,4 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
30、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5.(2018 课标,27,4 分)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13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 B6.(2018 北京文综,15,4 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
31、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C. D. 答案 B7.(2016 课标,26,4 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 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 B8.(2015 天津文综,1,4 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答案 B9.(2015 课标,24,4 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
32、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时间 松江市镇数 量1550 年以前 5915511722年 11317231861年 16718621911年 36914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C 组 教师专用题组考点一 农业1.(2016 海南单科,6,2 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
33、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 A2.(2015 广东文综,14,4 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 。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3. (2015 课标,26,4 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4.(2014 天津文综,2,4
34、分)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 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 A考点二 手工业1.(2016 海南单科,1,2 分)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15A.商 B.周 C.秦 D.唐答案 D2.(2016 浙江文综,15,4 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秦汉始置州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 C. D
35、.答案 D3.(2015 浙江文综,16,4 分)“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 A考点三 商业1.(2017 北京文综,12,4 分)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 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C.
36、D.答案 A2.(2017 课标,25,4 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163.(2017 浙江 4 月选考,5,2 分)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37、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 D4.(2015 重庆文综,3,4 分)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 C5.(2014 山东文综,15,4 分)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 C
38、考点四 主要经济政策1.(2017 浙江 4 月选考,7,2 分)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 A2.(2015 上海单科,11,2 分)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答案 A3.(2014 大纲全国,12,4 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
39、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17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 D4.(2014 福建文综,14,4 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 D【三年模拟】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52 分)1.(2019 届江苏海门一调,4)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
40、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答案 D2.(2019 届江苏海门一调,2)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 ”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答案 A3.(2019 届江苏苏州期初调研,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
41、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答案 B4.(2019 届江苏苏州期初调研,1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18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
42、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答案 D5.(2018 江苏苏锡常镇教学调研一,2)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答案 B6.(2018 江苏苏北四市一检,2)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
43、成为政府主要财源答案 B7.(2018 江苏盐城三模,4)明太祖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B.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C.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8.(2018 江苏扬州期中,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理想,但人们出于求生的欲望,对农业的开发并非永远处于理智状态。下列属于非理智状态的是( )A
44、.“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C.“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D.“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答案 B9.(2018 江苏盐城期中,2)班固汉书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19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答案 D10.(2018 江苏苏州期初,4)(明)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 ”
45、沈秩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 ”永乐三年(1405 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B.是明清时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方式C.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D.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答案 A11.(2018 江苏苏北四市期中,3)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
46、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答案 A12.(2017 江苏苏北四市一模,3)1956 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答案 B13.(2017 江苏苏州三模,2)“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47、)“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答案 C20二、非选择题(共 12 分)14.(2019 届江苏如东一检,14)绅商是商人与绅士之间身份渗透而形成的特殊阶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清徽州绅商往往是由商向绅的单向流动徽商通过捐资得官,“俨然列于缙绅”这显然有助于提高徽商调解商业纠纷、抗衡官吏敲诈的能力为了跻身绅衿行列,徽商不得不付出一笔商业利润,一些徽人就感慨过:“捐监援职,计费匪轻。 ”同时,“输粟入监”与“官衔买卖
48、”的推行,使一部分商人通过身份买卖的方式得以进入更高的等级,既维持了旧的身份等级体系,又削弱了社会反抗的势力,增强了商人与官僚、封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摘编自梁仁志明清徽州的绅商材料二 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逆向渗透”迅速地被“顺向渗透”所取代。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 。传统的“功名”身份已失去了原有的强大吸引力,绅士们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一时秀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摘编自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捐资买官的目的
49、。有学者认为徽州绅商的“单向流动”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4 分)(2)指出材料二中“顺向渗透”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绅商“顺向渗透”取代“逆向渗透”的原因。(6 分)(3)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从明朝徽商买官到近代绅士“弃士经商”的转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 分)答案 (1)目的:提高社会政治地位;为开展商业经营活动提供便利。(2 分)说明:政治上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不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经济上削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维护了理学的统治地位,束缚了思想解放。(写出两点即给 2 分)(2)含义:绅向商的转化。(1 分)例子:晚清状元张謇放弃仕途,创办大生纱厂等民族企业。(1 分)原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