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检测题8(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 资源ID:1092617       资源大小:1.01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检测题8(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1、1第十一章盐 化肥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H +、NH 4+、Cl 、SO 42- BH +、K +、HCO 3-、SO 42-CK +、Ba 2+、MnO 4-、NO 3- DNa +、Fe 3+、NO 3-、OH -2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 质 选用试剂 操作A CO2(H 2) O2 点燃,通过浓硫酸干燥B 稀 HCl (稀 H2SO4) 过量的 BaCl2 过滤C KNO3(KOH) Cu(NO3)2溶液 过滤、蒸发D Na OH 溶液(Na 2CO3)

    2、 稀盐酸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 +、Cl B在稀盐酸中:K +、CO 32C在硝酸铜溶液中:Na +、SO 42 D在碳酸氢铵溶液中:Na +、OH 4下列物质的溶液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KNO 3 BNaCl CCu(OH) 2 DMgSO 45下列物质质量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 )A碳酸钙 B氯化钠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蒸发 B 稀释浓硫酸C 称量 NaOH D 用 pH 试纸测酸碱度7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

    3、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C图中共涉及四种物质 D此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8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玻璃、冰和铝都是晶体 B一氧化碳、乙醇和聚乙烯都是有机物C铜、水银和食盐水都是导体 D氮气、海水和五氧化二磷都是纯净物9下述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C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白色固体10某农作物缺乏多种营养元素,需要施加复合肥料。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KCl

    4、 BCO(NH 2) 2 CKNO 3 DCa(H 2PO4) 211K 2CO3是常用的肥料,它属于(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D复合肥12下列物质必须密封保存的是( )A铜片 B浓盐酸 C石灰石 D氯化钠二、填空题13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如果密封不好,氢氧化钠就会变质。(1)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2)既能证明氢氧化钠变质,又能除去变质氢氧化钠中的杂质,该试剂是_(填字母) 。A稀盐酸 BCa(OH) 2溶液 CCaCl 2溶液 D稀硫酸(3)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其 pH_7(填“” 、 “”或“=” ) 。14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利用海水为原料可获得许多化工产品。(

    5、1)上图中操作 A 的名称是_。3(2)操作 B 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有_。(3)操作 C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4)粗盐水中除 NaCl 外,还含有 MgCl2、CaCl 2、MgSO 4等杂质。为了除掉这些杂质,需加入 a 组试剂,它们是NaOH 溶液Na 2CO3溶液BaCl 2溶液(三种试剂均过量),三种试剂的添加的合理顺序为_(填编号) 。(5)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15氯化铵是一种氮肥,将氯化铵跟熟石灰粉末混合,稍加热时会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的氨气。试回答:(1)若用上述方法制氨气,应选用与_(填“制二氧化碳”或“用高锰酸钾

    6、制氧气”)相似的气体发生装置。氨气可用_法收集;(2)使用化肥氯化铵时,_(填“能”或“不能”)跟熟石灰混用。16请完成下列思维导图。三、实验题17有关资料显示,我 国 的 酸 雨 主 要 是 因 为 大 量 燃 烧 含 硫 量 高 的 煤 而 形 成 的 (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燃煤约占 70%) , 此 外 , 各 种 机 动 车 排 放 的 尾 气 也 是 形 成 酸 雨 的重 要 原 因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查阅资料】“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 2 + 2KMnO4 + 2H2O= K2SO4 +

    7、2MnSO4 + 2 ”资料上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印刷不清楚,请推测其化学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1)甲同学:【进行实验】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 A、B 两步实验:4【观察现象】A 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你认为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2)乙同学:【进行实验】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B 装置的作用是。【观察现象】(请写出 B、C、D

    8、中的现象)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18石灰石进行煅烧实验,过程如下(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 。 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为_; 利用滤液 A 或滤渣 B 设计方案证明石灰石分解情况。实验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_ _ 石灰石已分解_ _ 石灰石完全分解5四、推断题19AJ 分别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其中 B、D、F、J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且 J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A 为红棕色固体,E 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H 的溶液呈蓝色。 (反应中的个别生成物已略去)(1)I 的化学式为_,J 的水溶液中的阴离子符号为_。(2)写出化

    9、学方程式:反应_;反应_。(3)在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反应。20AH 都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 D 为蓝色沉淀,A、E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B 为红色固体,F、H 为黑色固体,他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C 的化学式是_。写出反应 HC 化学方程式_。写出反应 AE 化学方程式_写一个)。答出 G 的一种用途_。五、计算题21将 29.1g 由 NaCl 和 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 94.2mL 水中( 水 =1g/cm3),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 14.2%的 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下图是所加Na2SO4溶液质量

    10、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计算:6(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_?(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22为测定某 NaCl、Na 2CO3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小明同学取 16g 该混合物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固体混合物的总质量 98g,再把 100g 稀盐酸分四次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盛有固体样品的烧杯中,每次都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分析以上数据后计算:(1)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2)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要求写出计算过程)(3)根据实验数据,在右边的坐标纸上绘制出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关系的曲线_(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只画出曲线即可)

    11、。1参考答案1A【解析】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且能在酸性溶液大量共存,正确; B、H +、HCO 3-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 MnO4-的水溶液显紫红色,错误;D、Fe 3+、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同时 Fe3+溶液显黄色,错误。故选 A。点睛: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2C【解析】试题分析:A 中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所以不能燃烧;B 中会带来新的杂质

    12、氯化钡;D 中二者都和盐酸反应。故选 C.考点:除杂3C【解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 氢氧化钠溶液中:H + 与 OH 反应生成水、Cl 。B. 在稀盐酸中:K +、H + 与 CO32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 在硝酸铜溶液中:Na+、SO 42 。D. 在碳酸氢铵溶液中:Na +、与 OH 反应生成氨气。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4A【解析】A、由于钠盐、硝酸盐都可溶,硝酸钾与其它物质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而一般不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正确;B、因 NaCl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C、氢氧化铜属于碱类物质,可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

    13、和水,错误。D、MgSO 4能与 BaCl2反应生成氯化镁和硫酸钡沉淀,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故选 A。点睛:物质要发生复分解反应,需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即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5D【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钙质量不变,错误,B、氯化钠质量也不变,错误,C、浓盐酸具有挥发2性,质量会减少,错误,D、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故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正确,故选 D考点:氢氧化钠、浓盐酸的特性6A【解析】【详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

    14、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用 pH 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 pH 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 pH。不能将 pH 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 A。7D【解析】【详解】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各物质微粒的个数关系如图:A、由各物质微粒的个数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故说法正确;B、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

    15、中是不可分的,故说法正确;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变化可知,图中共涉及四种物质,故说法正确;D、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故说法错误。故选 D。8C【解析】试题分析:A 选项玻璃不属于晶体,属于混合物;B 选项一氧化碳不属于有机物;C 选项铜、水银和食盐水都是导体,是正确的叙述;D 选项中海水属于混合物;故答案选择 C3考点:物质的分类9D【解析】试题分析: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应为产生大量白烟,A 错误;B、稀硫酸是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 错误;C、硫酸镁溶液与氢氧

    16、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应为白色沉淀,C 错误;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白色固体,D 正确。故选 D考点:氧气的性质、酸的性质、碱的性质10C【解析】试题分析A钾肥 B氮肥 C钾,氮肥 D磷肥。考点:考查复合肥料的概念。11A【解析】试题分析:含钾元素的化肥是钾肥,含氮元素的化肥是氮肥,含磷元素的化肥是磷肥,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肥是复合肥。K 2CO3属于钾肥,故选 A考点:化学肥料12B【解析】试题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必须密封保存。故选 B考点:物质的性质13 2NaOH+CO 2 = Na2CO3 +H2OB【解析】 (

    17、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根据氢氧化钙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但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3)根据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碳酸钠也显碱性分析。解:(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NaOH+CO 2 = Na2CO3 +H2O;(2)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BCa(OH) 2溶液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但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氢氧化钠,正确;4CCaCl 2溶液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但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和氯化钠,但氯化钠是杂质,故错误;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3)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碳酸钠也显碱性,故其 pH7。14 (1)溶解(2)漏

    18、斗(3)搅拌(4)(5)除掉过滤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解析】试题分析:上图中操作 A 的名称是溶解。操作 B 是过滤,因为得到了液体和固体的分离,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玻璃棒外,还有漏斗。操作 C 是蒸发,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过热。粗盐水中除 NaCl 外,还含有 MgCl2、CaCl 2、MgSO 4等杂质。为了除掉这些杂质,需加入 a 组试剂,它们是NaOH 溶液Na 2CO3溶液BaCl 2溶液(三种试剂均过量),三种试剂的添加的合理顺序为下加入氢氧化钠除掉镁离子,然后加入氯化钡,除掉硫酸根离子,从而完全除掉硫酸镁,最后加入碳酸钠,除掉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

    19、酸的目的是除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考点:实验的过程和方法1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向下排空气不能【解析】试题分析:(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制二氧化碳是用固体大理石和液体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和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故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应选用与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相似的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2)根据氯化铵与熟石灰粉末会发生反应,故使用化肥氯化铵时,不能与熟石灰混用考点:气体发生、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16 、纯净物、C、P 2O5【解析】混合物是由两种

    20、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白醋中含有水和醋酸等,属于混合物,白醋显酸性,pH7;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金刚石是碳的单质,碳的元素符号为 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五氧化二磷属于氧化物,化学式为 P2O5。17 【查阅资料】H 2SO4 (1 分) SO 2+Ca(OH)2=CaSO3+H 2O(1 分)5(1)不合理。因为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 (1 分)(2)检验二氧化硫(1 分) B 中溶液褪色,C 中溶液仍为紫红色,D 中

    21、溶液变浑浊【解析】试题分析:【查阅资料】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SO2 + 2KMnO4 + 2H2O=K2SO4 + 2MnSO4 + 2 可知,反应前反应后硫原子 5 3氧原子 20 12钾原子 2 2锰原子 2 2氢原子 4 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2 个未知分子中含有 2 个硫原子、8 个氧原子和 4 个氢原子,则 1 个未知分子中含有 1 个硫原子、4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则该未知物质的化学式为 H2SO4。根据题意,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合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

    22、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Ca(OH)2=CaSO3+H 2O。(1)根据资料可知,A 实验中的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反应中有二氧化硫的生成,即可说明煤中含硫元素;而 B 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中有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的生成,故能说明煤中可能含有碳元素,也可能含有硫元素,故该方案不合理。(2)由于根据资料可知,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故 B 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而浓高锰酸钾溶液可与二氧化硫反应并除去二氧化硫,同时通过高锰酸钾溶液又可检验二氧化硫已被除尽,可排除后面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故可观察到:B 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3、C 中的浓高锰酸钾溶液仍为紫红色,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6化规律等。18 CaCO3 CaO+CO2取滤液 A 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变红煅 烧(变浑浊)取滤渣 B 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无气泡【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 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

    24、CO2。煅 烧 利用滤液 A 或滤渣 B 设计方案证明石灰石分解情况。实验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取滤液 A 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或通入二氧化碳)变红(变浑浊),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石灰石已分解取滤渣 B 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无气泡 石灰石完全分解点睛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使酚酞变红。19 CuOOH -Fe2O3 + 3CO 2Fe + 3CO22H2O 2H2+O 2复分解【解析】根据 B、D、F、J 均为无色气体且 J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 J 是氨气,E 能通电分解,

    25、则 E 是水,A 是红棕色固体,能与 B 高温反应生成 C,则 A 是氧化铁,B 可能是一氧化碳,C 可能是铁,D 可能是二氧化碳,W 能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则 W 是碳酸氢铵,铁能与 H 的溶液反应生成 G,且 G 能与 F 反应生成 I,则 H 可能是硫酸铜,G 可能是铜,F 可能是氧气,I 可能是氧化铜,代入框图,推断合理;(1)根据推断,I 是氧化铜,J 是氨气,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因此含有氢氧根离子;故填:CuO; OH -;(2)根据推断,A 是氧化铁,C 是一氧化碳,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2O3 + 3CO 2Fe

    26、 + 3CO2;7根据推断,E 是水,反应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 2O2H2+O 2;(3)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是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反应是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反应是水的电解,属于分解反应,反应是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属于化合反应,没涉及到复分解反应。20 CuSO 4CuO+H2SO4=CuSO4+H2O2COO 2点燃 CO 2补钙剂建筑材料【解析】 (1)D 为蓝色沉淀,故 C 是硫酸铜,化学式为 CuSO4;(2)H 是黑色物质,与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铜,故 H 是氧化铜;氧化铜

    27、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3)E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E 是二氧化碳,故 A 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2COO 2点燃 CO 2(4)G 是碳酸钙,可以做建筑材料或补钙剂;21 23.3g 10%【解析】解:(1)由图可知,生成 BaSO4沉淀的质量为 23.3g;(2)设 BaCl2的质量为 x,生成 NaCl 的质量为 yBaCl2+Na2SO4=BaSO4+2NaCl208 233 117x 23.3g y208x = 23323.3g=117yx=20.8g,y=11.7g 溶液

    28、的总质量=29.1g+94.2g+100g-23.3g=200g 溶质的总质量=11.7g+(29.1g-20.8g) =20gNaCl%= 100%=10%20g200g答:生成沉淀 23.3g,所得 Na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8221.6g66.25%(详见解析)【解析】【分析】将 100g 的称盐酸分四次加放每次加放 25g,根据质量守恒,第一次加入 25g 后的总质量为123g,剩余质量为 121.4g,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123g -121.4g =1.6g;第二次加放 25g后的总质量为 148g,剩余质量为 144.8g,放出二氧化碳的总质量=148g -144.8g

    29、=3.2g;第三次加入 25g 后的总质量为 173g,剩余质量为 168.6g,放出二氧化碳的总质量=173g -168.6g =4.4g;第四次加放 25g 后的总质量为 198g,剩余质量为 193.6g,放出二氧化碳的总质量=198g -193.6g =4.4g。【详解】(1)第一次加入 25g 后的总质量为 123g,剩余质量为 121.4g,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123g -121.4g =1.6g;(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4.4 g;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x=10.6g;10644= x4.4g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30、分数= ;10.6g16g100%=66.25%(3)每 25g 的稀盐酸与足量的样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6g,设:生成 4.4g 的二氧化碳所需稀盐酸的质量为 y。则有: ,y=68.8g;根据计算 68.8g 的稀盐酸与碳酸钠恰好1.6g25g=4.4gy9完全反应生成 4.4g 的二氧化碳,当加入稀盐酸超过 68.8g 后,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可绘制出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点睛】综合分析数据,找出加放稀盐酸生成气体之间的质量关系为本题的解题关键。根据数据利用质量守恒求出四次实验分别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计算出恰好完全反应时实际发生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注意事项

    本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检测题8(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