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08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岳麓版.docx

    • 资源ID:1092285       资源大小:921.5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08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岳麓版.docx

    1、1课时训练(八)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建议时间:2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18滨州 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 (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五四运动马克 思主义广泛传播22017连云港下列史料反映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2、 民生主义 民主主义A BC D3原创题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宣布采用什么方式作为纪年 ( )A采用帝号纪年B采用年号几年C干支纪年D采用中华民国纪年24原创题 1913 年 3 月,哪一事件的发生成为革命党再次发动革命的导火线? ( )A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新的临时大总统B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宋教仁被刺5原创题黎元洪任总统期间,因没有军队做支撑,处处受制于拥兵自重的国务总理段祺瑞。这主要反映了 ( )A总统与国务总理之间有矛盾B军阀之间争 权夺利C北洋政府任人唯亲D军阀把持着政权6 2018广东如下图,下列历史事件

    3、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那一年的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 变7经典题 1916 年 5 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平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82018河南下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 )A书信往来彻底结束B社会礼仪发生变化C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话D出现了新兴的职业92018潍坊 1882 年 10 月 24 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 各售

    4、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102018济宁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 “剪辫令”的颁布是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后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时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

    5、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 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 进步。4”(1)结合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2)材料二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122018连云港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南京临时参议院党派构成党派同盟会成员自治学社无党派士绅立宪派 总计人数 33 人 1 人 1 人 8 人 43 人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中,除孙中山总掌军政大权外,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权力最重。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

    6、总长蔡元培是同盟会会员。其他六部的总长分别由立宪派和旧官僚充任,但他们都未到南京就职,实际部务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负责。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5材料三 随着形势的发展,政权的归属发生了变化,革命党人被杀、被逐时有发生,一些旧官僚或新军统领乘机控制政权。后来,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自己为正式大总统,继而又解散国会,废除 临时约法 ,另颁新法,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权力无所不包。(1)根据材料,指出在南京成立的新政权的性质,并说出理由。(2)南京政权到后来转变成了什么性质的政权?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6参考答案1C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可知“它”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7、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指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本题选 C 项。2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的民族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主义,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的政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权主义,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的社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生主义。因此正确。3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纪年法。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政府宣布以中华民国纪年,改用公历。4D 解析 本题考查二次革命的爆发原因。1913 年 3 月,致力于推动民主宪政的开国元勋宋教仁被暗杀。这一事件成为革命党再次发动革命的导火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起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二次革命

    8、。5D 解析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局特点。黎元洪虽然是北洋政府的总统,段祺瑞虽然是国务总理,但是黎元洪没有军队做支撑,实权操纵在军阀手中。6B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 年为民国元年。图中的时间是民国五年,指的是 1916 年。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故本题选 B 项。7 C 解析 本题考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反映李大钊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故选 C 项。8D 解析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便捷,

    9、A 项和B 项过于绝对。故本题选 D 项。9B 解析 大众报业的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报纸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这体 现了大众报业的发展。故本题选 B 项。710D11解析(1)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2)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现象:军阀割据。(3)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12解析(1)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因为临时参议院多数议员为同盟会成员,参议院为革命派控制;政权基本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2)转变成了封建军阀政权。原因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权力无所不包;革命派缺乏政治经验;立宪派的破坏。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课时训练08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岳麓版.docx)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