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素养升华,-2-,崇尚宪法,建设法治中国,-3-,-4-,-5-,-6-,-7-,-8-,创新设计 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 ) 崇尚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威 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 必须坚持公正司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A. B. C. D.,答案,解析,-9-,2.宪法修改是一个宣传宪法
2、、弘扬法治精神的契机,能激发人们主动学习和认识宪法的热情。以下是几位同学关于我国宪法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有( ) 它决定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它赋予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它在与时俱进中坚定了人民的法治信仰 其制定修改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A. B. C. D.,答案,解析,-10-,3.我国对宪法的修改,每次都是由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建议,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 ) A.与时俱进 依法立法 B.参政议政 科学立法 C.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D.总揽全局 依法行政,答案,解析,-11-,4.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此次修宪贯彻了四个原则,即“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宪法修改,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做大改”。坚持“四个原则”( ) 说明中国共产党监督立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 表明依宪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旨在保证宪法修改符合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 促进宪法在稳定性与权威性基础上与时俱进 A. B. C. D.,答案,解析,-12-,5.下列选项符合修改宪法法定程序的是( ) A.中共中央提出修宪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形成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代表行使决定权通过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公布施行宪法修正案 B.中共
4、中央提出修宪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并公布施行 C.中共中央提出修宪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宪法修改建议国务院形成宪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并公布施行 D.中共中央提出修宪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讨论协商修宪内容形成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表决宪法修正案并公布施行,答案,解析,-13-,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宪法的制定和历次修改,都是由党中央提出修宪建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成为修宪草案。同时,宪法原则、宪法规范和宪法的其他内容又
5、是建立在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基础上的。宪法是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表现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所以,主张宪法至上,实际上也就是主张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同样,主张党的事业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也必然要求宪法至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14-,答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必然体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执政。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并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其制定和修改宪法,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领导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既体现了党的基本主张,也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解析:首先明确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必然体现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其次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地位和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
7、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后分析人大制度的地位和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其制定和修改宪法,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16-,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政治生活体现类主观题解法 一、考法揭秘 政治高考中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道理。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道理)的”;二是“(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道理)”。 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
8、一,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而第二种设问模式的指向相对比较开放,一般有“哪些”两字出现。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既能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17-,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二、典例探析 典型示例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 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城镇化率、人口文盲率和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变化情况,-18-,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结合图中信息,
9、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答题规范,-19-,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20-,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21-,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答案:(1)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文盲率的下降,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断调整,体现了我国的选举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2)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更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有利于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常考题型指导,
10、关键能力培养,三、归纳提升 体现类设问的解答,具体解题思路关键有三点: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1.明确知识(定点)。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指材料)是如何体现(指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道理)的”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能力;而“(指材料)体现了哪些(指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道理)”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可先把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简要罗列。 2.研究材料(联系)。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中的每一句话。,-23-,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3.比较分析(梳
11、理作答)。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分别联系起来,组织成答案。 在解答体现类试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紧扣材料,同时要联系实际。由于我们对所要求回答的知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答。另外,在答题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由于没有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两张皮”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须引起重视。,-24-,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法治思维方法 【高考思维】高考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
12、力就是需要健全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法治思维是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思想认识过程。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25-,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通过高考试题的考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如强调法律至上(即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无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做决策、解决问题时,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
13、,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26-,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高考示例】 (2016天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已持续推进了三年。如今置身天津的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的天数在渐渐增多,而这背后是社会上下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年来,天津市人大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15年市环保局派出20个区县工作组,配备了八百多名负责环保监督的“网格员”,设置了二百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14、,布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天罗地网”;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广大居民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为主题,纷纷开展了“慎放烟花、远离雾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天津市为实现“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27-,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点评该题以“美丽天津”的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人大、政府、公民等政治主体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人大”“政府”“公民”三个主体;其次,要总结出每个主体的行为,在该题中人大是立法的主体,政府(环保局)是履行职能的主体,公民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最后,要将这些主体以及行为用政治术语表述出来,整理成答
15、案。 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天津市人大行使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为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2)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3)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投入美丽家园建设。,-28-,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特色仿真】 材料一 2018年,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为。疫苗造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巨大利润的疯狂追求,唯利是图。疫苗造假除了疫苗本身可能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外,接种不成功给人造成的伤害一
16、样很严重。事件发生后,长生生物股票连续跌停,面临退市风险。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药品安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要求,国务院立刻派出调查组,对所有疫苗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全链条进行彻查。对一切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重拳打击,对不法分子坚决依法严惩,对监管失职渎职行为坚决严厉问责。,-29-,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严厉打击“问题疫苗”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答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打击“问题疫苗”案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具有最真实性。国家打击“问题疫苗”案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和保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政府积极履行职能。对一切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重拳打击,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0-,常考题型指导,关键能力培养,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行为主体是政府。解答本题应注意构建党和政府的知识体系。可首先考虑我国的国体,从政府角度考虑时,可用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等有关知识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