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 宋明理学,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一、宋明理学课时概述一个趋势:三教合一。 一个核心:理的存在。 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 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影响: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易误辨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1)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宋明理学的内容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二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
3、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史证 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是研究宋明理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上面的两段史料反映了理学的主要主张。史料一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史料二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 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史证
4、 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
5、剧增”“骤减”“大幅度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不要随意作答。解答非选择题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和规范化。,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技巧体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二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
6、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 (2)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第3课 宋明理学【重难点精讲】,【答案】 (1)“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9分) (2)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6分) (3)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