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4 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间:30 分钟 分值:40 分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 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 2020 年之前形成 3 000 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下题。1.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答案 A 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
2、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依然存在,而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下图为“川藏铁路(在建)沿线地区地形略图”。读图完成下题。2.下列自然灾害中,对未来川藏铁路运营影响频率最高的是( )A.地震 B.滑坡 C.暴雪 D.火山喷发答案 B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起伏大,山体坡度陡,自然灾害中,对未来川藏铁路运营影响频率最高的是滑坡。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相对较少,但地震可能诱发滑坡灾害。沿线暴雪较少,影响较小。下图是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及预测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3
3、.与 1990 年相比,2013 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A.以可再生能源消费为主 B.煤炭能源消费总量上升C.核能消费大幅度下降 D.石油消费总量变化不大2答案 B 由图可知,与 1990 年相比,2013 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仍为最大,故仍以常规的煤炭能源消费为主;虽然煤炭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核能消费比重上升,石油消费比重变化不大,但能源消费总量却大幅度提高,故煤炭能源消费总量上升,核能消费和石油消费总量上升。故 B 项正确。4.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A.核能比重不断增加 B.可再生能源比重下降C.煤炭的主导地位丧失 D.石油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答案 A 由图可知
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核能比重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石油消费比重有所减少。故 A 项正确。5.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A.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广泛利用B.使用原料的质量和体积变大C.生产产品的重量增加D.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下降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替代性增强,人工合成等后天性资源广泛利用,使自然资源使用量下降,导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A 项正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用原料的质量和体积减小,B 项错误;生产产品的重量减轻,C 项错误;与劳动力数量要求下降无关,D 项错误
5、。下图为我国 2000 年至 2015 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6.(2017 浙江 11 月选考,9,2 分)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A.以水能为主 B.已进入石油时代C.能源利用单一化 D.以化石能源为主答案 D 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显示,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故正确答案为 D。7.(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0,2 分)关于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总量先增加后减少 B.消费总量持续减少C.消费增速先上升后下降 D.消费增速持续下降答案 C 本题考查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化。
6、题干和图示显示的是“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且增速均为正值(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增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故 A、B、D 错误,C 选项正确。38.(2016 浙江 4 月选考,1,2 分)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 B.天然气 C.风能 D.核能答案 C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四个选项中,风能既属于清洁能源,又属于可再生能源。下图为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及预测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9.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处于(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
7、主,故选 C。10.进入 21 世纪后,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增长加快,最主要原因是( )A.能源储量增加 B.没有污染排放C.煤炭石油枯竭 D.市场需求增加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可再生能源相对于非可再生能源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环境污染较小,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因此 D 正确。下图为“2018 年 5 月 10 日 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11.(2018 江苏单科,7,2 分)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答案 D 由图可
8、知,甲地位于我国西南山区,海拔较高,不易受台风、寒潮的影响。甲地该日受较强低压系统控制,气流上升形成较强降水,故不易引发森林火灾,但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故 D 项正确。4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 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题。12.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砾石多 退水快 历时长 流速慢A. B. C. D.答案 C 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受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于该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
9、慢,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下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3.该台风( )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B.小于 6 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答案 D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气象灾害。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而黄海位于温带地区,A 项错误;降水最强的区域为风力最大(1012 级)的区域,B 项错误;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小,小于 6 级,C 项错误;台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西北侧风向应该为偏北风,D 项正确。14.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地震、沙尘暴 B.地震、风暴潮C.台风、洪涝 D.寒潮、干旱5答案 B 太平洋沿
10、岸地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此地震多发,地震会诱发风暴潮;太平洋东岸及高纬地带不易受台风影响;太平洋沿岸的赤道附近如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区不易出现干旱和寒潮灾害。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引自沈从文边城。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三省市交界)。据此,回答下题。15.当地居民需防范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A.寒潮、沙尘暴 B.滑坡、泥石流C.台风、
11、洪涝 D.海啸、风暴潮答案 B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该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且受重重山脉阻挡,受寒潮、沙尘暴影响较小,A 项错误;该地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崎岖坡度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B 项正确;该地在内陆,不易受台风影响,C 项错误;该地距海较远,不会发生海啸、风暴潮灾害,D 项错误。读 2017 年 2 月 19 日全国强降雪区预报图,完成下面两题。16.引起我国这次强降雪、大风、“断崖式降温”的天气系统是( )A.阿留申低压 B.夏威夷高压C.亚洲高压 D.亚洲低压答案 C 2 月 19 日,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北部经历强降雪天气,说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强盛。我国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
12、高压(即亚洲高压)影响,西北风势力强,冷空气南下引起降雪天气。17.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都出现明显降雪天气过程B.新疆伊犁河谷和天山地区有降雪、降温、大风天气C.西北、东北地区要注意做好防寒、抗旱工作D.会对黑龙江和新疆的农作物造成大面积的冻害6答案 B 结合图例信息可知,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山区出现明显降雪天气过程,内蒙古东部没有降雪;新疆伊犁河谷和天山地区有降雪、降温、大风天气;西北、东北地区要注意做好防寒工作,但不需要抗旱;2 月 19 日黑龙江和新疆的农作物都已经收割,所以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冻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
13、害之一。读“山地灾害过程图”,回答下面三题。18.图中显示发生山地灾害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A.植被茂盛 B.地势陡峻C.工程建设 D.河流流经答案 B 由图可知,该地区植被稀疏,且没有大型工程建设;河流流经不是引发山地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地势陡峻,地质结构不稳定,在多雨环境中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故 B 项正确。19.图中显示的自然灾害( )A.崩塌与大气降水无关 B.滑坡是由修建公路诱发的C.泥石流可造成河流堵塞 D.洪涝灾害可用 GPS 监测答案 C 由图分析可知,暴雨引发的崩塌、滑坡距离公路较远,故 A、B 项错误;监测洪涝灾害主要运用的是 RS技术,故 D 项错误;泥石流携带砂石流入河道,可能导致河流堵塞,故 C 项正确。20.据图可判断( )A.区域易发生涝渍灾害B.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C.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D.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答案 D 区域地势较高,坡度较大,不易发生涝渍;区域坡度较小,流水侵蚀较弱;区域为泥石流输移区,而物源区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区域有居民点、公路和农田等,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严重。故 D 项正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