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开创外交新局面一、选择题(每题 4 分,12 小题,总共 48 分.)11970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 。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B 苏联东欧国家支持中国C 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 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答案】A【解析】【详解】21969 年 1 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
2、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为此,尼克松A 推动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B 进行访华并确定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C 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分裂中国D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答案】A【解析】【详解】2【点睛】由于美国陷于越战泥潭不能自拔,再加上经济的不景气,使得美国考虑到重新看待和新中国关系的问题,由过去对中国的强硬态度逐步变为缓和。1967 年 10 月,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在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文中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她的狂热,增进她的仇恨,威胁她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十亿最有才华的
3、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 1969 年 2 月 1 日,尼克松就任总统一周后,交给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一份备忘录,其中说,他想同中国发展关系。在中美双方完全隔绝的情况下,为了同中国取得联系,美国尝试了包括罗马尼亚、法国在内的多个秘密渠道,最后通过巴基斯坦这个双方共同的朋友取得了成功。31974 年 2 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对第三世界的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主要背景是A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新成员B 世界多极化趋势初步显现C 资本主义殖
4、民体系已崩溃D 帝国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19 世纪 60-70 年代,由于西欧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开展、日本的强大和中国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针对多极化趋势出现,毛泽东提出划分“三个世界”论断,故B 项正确;中国一直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是 20 世3纪 90 年代,故 C 项错误;帝国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故 D 项错误。4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 1977 年的 21 个增加到 1996 年的51 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的
5、组织。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数量从1979 年的 34 个增加到 2002 年的 220 个。据此可知,新时期的中国A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B 全面融人当今的世界体系C 开始要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D 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答案】B【解析】5邓小平于 1978 年 11 月 2 日作出指示:“看来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时机,同美国关系正常化要加快,从经济意义上说也要快。 ”中国加快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基于A 建设市场经济的目标B 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C 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D 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答案】B【解析】年中国即将进行改革开放,扩大与美国的贸易是首要选择, “同美国关系正常化要加快
6、,从经济意义上说也要快”显然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基于经济目的,故正确;是年提出;C 不是材料中主要目的体现;D 是 1956 年完成。6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4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A B C D 【答案】B【解析】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故正确;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故正确;说法错误,错在“统治秩序” 。所以答案选 B。7 (题文)A 中国在区
7、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B 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C 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D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81979 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A 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B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C 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D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5【答案】B【解析】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反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具有世界意义,而不限于国家之间的关系,故“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说法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使中美两个大国的敌对关系结束,有利于维护世界
8、和平,故 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中美在联合国里的关系,而是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世界意义,故 C 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意义,故 D 错误。故选B。9下表为 1970-1973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 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B 中国注重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C 西方国家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D 中国推行的不结盟外交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答案】B101990-2006 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 14 项维和行动;2000 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以上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 反
9、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 发展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答案】A6【解析】据材料“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 14 项维和行动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合作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外交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故 D 项错误。故选A。1120 世纪 80 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推动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的最重要因素是A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B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C 美苏“
10、冷战”的终结D 新时期工作重点的转移【答案】D12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 50 年代“一边倒” ,60 年代“反两霸” ,70年代“一条线” ,80 年代后“全方位” 。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A 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B 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C 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 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答案】A【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体现了外交的“全方位”特点,故 A 正确;新时期,中国并不仅仅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故 B错误;联合美国抗衡苏联,属于 70 年代,故 C 错误;南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符合“全方
11、位”特点,故 D 错误。故选 A。二、非选择题(每题 12 分,1 小题,总共 12 分.)13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 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于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既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 21 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7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1 世纪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200
12、1 年中国加入了什么国际经济组织?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认识。【答案】 (1)外交政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潮流: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或 WTO ) 。( 3) “一带一路”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国展示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的形象。【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交政策:由材料一中的“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得出当时中国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影响:需要结合所
13、学闭关政策的影响回答,这一政策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潮流:结合所学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可知,21 世纪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组织: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于 2001 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或 WTO )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 ,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指出” 、 “谈谈认识”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政策” 、 “影响” 、 “潮流” 、 “组织” 、 “认识”等;四是答题条件,8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