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明一中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学段考试高一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总分 50 分 时间 50 分钟)第 I 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计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 )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 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州的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州是历代地方行政区划之一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C州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 D州
2、是专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行政机构3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 、 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 、 “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A叙说清朝的民族政策 B论中央集权的加强C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 D论丞相制度的废除5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
3、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2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6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 594 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后的第一项改革是拔除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材料中的“他”推行的改革措施( )A提高下层公民的参政热情 B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C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顶峰 D使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7从
4、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 B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C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8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大多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如“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 )A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表明金田是革命志士的圣地C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王朝D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9以下为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其中遭到北洋水师英勇抵抗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10
5、在评述某史事的历史影响时,有人说“这是天朝体系崩溃的开始” ,有人说“这是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开始” 。该史事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 该不平等条约是( )A 胶澳租界条约 B 马关条约3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12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辞,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这主要是因为(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中国
6、国情适应 D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13清政府于 1908 年 8 月宣布预备立宪以 9 年为限,具体进程设计如下第一年(1908 年) 各省督抚筹办咨议局(地方议会),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编辑国民必读课本; 第二年(1909 年) 举行咨议局选举,筹备城镇地方自治,颁布国民必读课本; 第三年(1911 年) 召集资政院议员,举行开院以及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 第四年(1912 年) 创设乡镇简易识字学塾; 第五年(1913 年) 推广乡镇简易识字学塾; 第六年(1914 年) 城镇乡地方自治一律成立; 第七年(1915 年) 民众识字者须达到百分之一; 第八年(1916 年) 民众
7、识字者须达到五十分之一; 第九年(1917 年) 民众识字者须达到二十分之一;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举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 据此可知,预备立宪( )A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 B注重开启民智C照搬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D取得突出成效14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 ”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是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15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則,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
8、任4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16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1867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 A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C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17)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公共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 15 法郎,晚餐 2 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公
9、社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该规定( )A保证公社委员正当行政,维护人民主权B公社委员经选举产生,加强人民监督C防止公社委员以权谋私,甘做人民公仆D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政权18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B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C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军事力量D “和平” 、 “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1920 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 世纪 30 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 “四大发明
10、”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5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20毛泽东在研究前苏联的政治模式时曾指出,苏联“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办法,很少能听到不同意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党创立并发展了一种新型政治制度。关于这一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B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C充分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D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1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
11、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22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共同纲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A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坚持多党合作23 1989 年 8 月,邓小平指出,必须革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其主要是鉴于( )A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C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状态 D “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24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为“实现包括台湾在内
12、的祖国统一”而作出的努力有( )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A B C D25 20 世纪 50 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时期,下列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6日内瓦国际会议的召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A B C D26有学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真正起决定性、直接作用的是中国政府和国际环境。对“国际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大国身份的确立C中美关系的改善 D日本的国际地位下降27改革开放以来
13、,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史实有( ) 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 B C D28有学者认为用“冷战”来描述战后世界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 B欧洲人将“冷战”政策道德化C欧洲“冷战”掩盖了亚洲热战 D战后欧洲衰落已非世界中心29二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为此兴起了( )A不结盟运动 B亚非独立运动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和平外交运动30 1972 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
14、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表明( )A日本正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日本已经摆脱了美国的控制C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第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10 分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4 分)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 分) (2)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1 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列举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
15、相结合的具体史实。(4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一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500 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式从年满 30 岁的公民中选出,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 6000 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出,主要从事审判工作。 臧嵘主编历史必修材料二 美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材料三 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 7 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
16、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法国 1875 年宪法的主要规定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5 分)(2)根据材料二“美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指出美国权力运行体现的原则。(1 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 1875 年宪法的主要特点。(4 分)8三明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5 CCDCC 6-10 BDDCA 11-15 DABDB 16-20 BCDBD2125 DAABD 2630 CACAA31.(1)条件:经济: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进一
17、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阶级:19 世纪三四十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三大理论成果即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活动(4 分) (回答任意两个要点得 4 分)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1 分) (2)事件:巴黎公社起义(1 分)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国共两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回答任意两个要点得 4 分)32(1)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陪审法庭负责司法事务;议事会议员和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举产生。(每点 2 分, 回答任意 3 个要点得 5 分)(2)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1 分)确立共和政体;议会是权力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权力制衡原则;总统权力受到内阁制约。(每点 2 分, 回答任意 2 个要点得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