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一.doc

    • 资源ID:1082908       资源大小:120.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一.doc

    1、- 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一一、单选题(共 40 题,每题 2 分)1、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这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礼治 B. 无为而治C. 仁政 D. 兼爱2、孔子:“君子义以为质” ,孟子:“舍生而取义” ,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知, “义”的提出,目的是在于确立( )A. 行为规范 B. 施政之术C. 人伦秩序 D. 价值准绳3、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 “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

    2、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 ”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该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4、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5、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 “兼相爱、交相利” B.

    3、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7、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 B. C. D.

    4、8、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9、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周官 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10、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

    5、天理体系- 2 -11、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 反对“天人合一”C. 主张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12、唐朝,儒家学者提倡三教合一,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此可以推知( )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的丧失 B儒家受到佛、道教的冲击C推行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D唐朝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13、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该思想家应该是( )A. 董仲舒

    6、B. 朱熹C. 王阳明 D. 李贽14、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A. 发明本心的方法论 B.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C. 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D. 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15、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 、 劝学文 、 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1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 ,但这些

    7、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17、 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的根本原因是( )A. 思想界呈现出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B. 程朱理学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C.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 外来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18、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够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是( )A. 经世致用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 工商皆本 D. 天下为主,君为客19、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

    8、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20、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 )A反对尊崇孔子 B提倡独立思考 C反对专制皇权 D批判程朱理学2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奠

    9、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B.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3 -22、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 社会环境的影响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2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 柳永的

    10、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B. 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D. 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2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5、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道德化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 、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 , 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 “义” 。此类小说( )A.

    11、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26、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A B C D27、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

    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是( )A. 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 民主共和,三民立宪C. 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 武装割据,开创新路28、 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 1853 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 ,一共印刷了 15 版之多,1854 年日本翻印该书 60 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 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 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C. 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 对西方

    13、文化的认识不同29、 “康有为的思想倾向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变化,他像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起初是一位理学学者,现在却满腔是对西式政治改革的火一般的激情。 ”这说明了( )A. 康有为是一位思想激进并且善变的人 B. 康有为认识到了理学的“虚伪”C. 民族危机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 D. 中国社会已经完全西方化30、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 4 -落相继出现的。 ”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民主义”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A. B. C. D. 31、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

    14、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 ”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C. 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32、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 ,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 ,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 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C. 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3、1916 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

    15、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这一观点( )A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 B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C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 D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4、 “近来时常听得人说:过激主义来了 ;报纸上也时常写着过激主义来了 。于是有几文钱的人,很不高兴。官员也着忙,要防华工,要留心俄国人,连警察厅也向所属发出了严查有无过激党建立机构的公事。 ”这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写的一段文字,其中的“过激主义”是指( )A. 马克思主义 B. 资本主义C. 三民主义 D. 民主和科学思想35、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

    16、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这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点是( )A.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36、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消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37、孙

    17、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为了顺应这种世界潮流,孙中山于 1924 年改组国民党,并和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那么国共之所以能够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3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 5 -于一役。 ”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39、 189

    18、7 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中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 D. 民本主义40、孙中山 1895 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 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 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 旨在彻底推翻清

    19、朝专制统治 B. 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 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 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20 分)41、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复杂的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从历史程序上看,首先应把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九十年代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看做是“民生主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前导。同时,孙中山在制定“民生主义”学说的时候,一再提及古代中国的“井田制” ,并以它与“平均地权”相比拟。其它如王莽之王田,王安石之青苗也在孙中山的研究之列。而中国近代进步思想

    20、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孙中山当然更是这样。他在帝国主义诞生的时代,接受和提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其中特别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亨利乔治的著作、学说,几乎为孙氏完全吸取过来。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满以为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时候了,到处游说,但在社会上层得到的只是冷淡和讪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派打击和阻挠他,资产阶级冷漠和不支持他,农民阶级不了解他。这时候,孙中山得到了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并重新解释了他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新“民生主义”中突出揭发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必须打倒帝国主义侵略。与此同时,提出了“节制资本”

    21、的政纲。在土地政策上,前期游移未定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这时正式确定下来。当然,孙中山民生主义后期的这种进展,不意味着他已脱离其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一生保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尊敬和同情。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理论来源。 (8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阻碍因素,并说明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12 分)- 6 -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对孔子推崇备至,认为“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

    22、任,自以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从尧舜到商汤,从商汤到周文王,都是经过五百年,从周文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到他那时又有一百多年,因此“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他自居于从尧舜至孔子以来的“圣人”传统的。这就是儒家所谓“道统”的先声。孟子鼓吹效法先王和主张实行“仁政” 、 “王道” ,就是要继承这个“圣人之世”传统的。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

    23、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2、 【答案】D【解析】材料中孔子、孟子和董仲舒都对“义”进行了论述,从具体要求看, “义”成为人的一种价值规范,故 D 项正确;行为规范是由价值规范为基础的,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治,故 B 项错误;“礼”是为了确立人伦秩序,故 C 项错误。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 、 “关怀他人”的分析理解依据题干信息“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

    24、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可知,主张克己复礼, “关怀他人”可知,提倡仁爱,可以判断该思想家是孔子,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 B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 “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 “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材料中“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反映出孔子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来实现社会繁荣、百姓

    25、安居的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 A 项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 ,但在民间却蔚然大宗,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儒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春秋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 D 项错误故选 A5、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反映了顺应自然和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思想,故选 B;A 是墨家思想,排除;C 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 是孟子的思想,排除。故答案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思想6、 【答案】A【

    26、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在一- 7 -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7、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能够

    27、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学说不断调整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其正统地位的确立也是统治者大力倡导的结果,所以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遭遇过佛教思想的挑战,故答案选 B。8、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A 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 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 项是指强调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综

    28、上所述,本题答案选 C。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可知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9、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D 项,A 项错误;B 项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 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10、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转折”的含义A 项表述明显错误;B 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完成

    29、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主要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故 C 项符合题意;D 项是宋明理学故选 C11、 【答案】A【解析】材料中王阳明主张我的灵明主宰天地的鬼神,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故 A 正确;“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题干不能看出王阳明反对“天人合一”的主张,故 B 项错误。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 C 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否定宇宙的存在”的相关论述,故 D 错误。12、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

    30、发展演变,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A 项表述错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只是受到冲击,并没有丧失B 项表述正确, “儒家学者提倡三教合一,统治者却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可以看出儒家受到佛、道教的冲击;C 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D 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合故选 B13、 【答案】B【解析】 “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格物致知,所以应该是朱熹,故选 B;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AD 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14、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31、,即强调内心的反省,强调人的内心想法对自身行为的指导作用,B 项正确。发明本心的方法论属于陆九渊- 8 -的心学,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A。理生万物的宇宙观和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是朱熹理学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 B。15、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 “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 D 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 A 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 B 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

    32、影响农业”无关,故 D 错误。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16、 【答案】C【解析】据材料“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 ,但这些思想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处于明朝灭亡时期,符合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 C 正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都是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 A 排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故 B 排除。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时期,清朝没有灭亡,故 D 排除。17、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

    33、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政治学原理可知思想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的变动,所以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的根本原因是明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所以答案选 C,A B 两项是推动明清之际思想变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动力,D 项说法错误,明代西方民主思想尚未传入中国。18、 【答案】C【解析】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工商皆本成为了最能体现时代经济发展特点的思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世致用不适合经济发展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政治口号,和经济发展关系不大,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属于批判君主专制,也不是最能体现时代经济发展特点的,选项

    34、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9、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批评专制”可知,他们有限制君权的思想,故选 A 项,不选 BCD 三项。2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儒家思想的影响 “而不拘泥于其书,要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说明作者反对孔子的权威,主张个性解放,独立思考故 B 正确;A 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排除;C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35、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B21、 【答案】D【解析】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以后,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落,故 D 正确;A、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2、 【答案】A【解析】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明- 9 -清时期,在经济上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等,故 A 项正确。明清时期

    36、,中国只是零星地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的侵扰,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影响不大,故 B 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基本上维持了统一状态,故C 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没有停滞,并且有较大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 D项错误。23、 【答案】D【解析】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了当时娱乐场所的需要;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均符合高雅文化“都市化”“市民化”的特征,故 ABC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冕的墨梅图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体现了文人画的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和戏曲艺术

    37、文人画24、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三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壁画具有不同的内容,体现出壁画的时代性特征,故 D 项正确。A 项不全面;根据材料不能得出 B 项的结论;材料体现的都是壁画这种艺术形式,C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D。2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 选项错误, “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

    38、;D 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26、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知识对相关文学体裁信息的准确掌握是解题的关键属于“楚辞”体裁属于唐诗属于元曲属于宋词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准确,排除 BCD故选 A27、 【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 “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指维新变法,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指新文化运动,故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与辛亥革命

    39、有关,即民主共和,三民立宪,故 B 正确。五四精神,旗帜高场,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故 A 排除。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在以俄为师之后,故 C 排除。武装割据,开创新路在国民革命之后,故 D 排除。28、 【答案】C29、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思想倾向的剧烈变化源自于甲午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再依据材料中的“像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 “对西式政治改革的火一般的激情”可知,民族危机激发了知识分子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B 项错误,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D 项错误,错在“完全西化” 。点睛:材料“像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 “对西式政治改革的

    40、火一般的激情”体现出民族危机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30、 【答案】B- 10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孙中山的思想;是洋务派的观点;是魏源的观点;是严复的观点;正确顺序排列为,故答案选 B。31、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 , “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 ,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倡导者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斗争矛头直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以会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 A。BCD 在材料中均未体现。32、 【答案】C【解析】A、B、D 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

    41、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 C 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项。33、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根据材料内容“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必要性,此时他们主张以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 B 项符合题意;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的思想出现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 A 项错误;民主革命的思想是反帝反封建,故 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42、故 D 项排除故选 B34、 【答案】A35、 【答案】B【解析】由材料“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可知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提出反帝主张,这是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只有推翻帝国,建立民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独立。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民族主义是指对外反帝,而不是反对国内的民族压迫。故 A 项排除。题干认为应“与民众深切结合” ,但并不足以说明其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C 项排除。D 项“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权利”不是材料主旨,排除。36、

    43、 【答案】B【解析】三民主义在晚清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国民革命时期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抗战时期主要是民族主义,抵抗日本侵略,显然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B 正确;A 在清末体现不出;C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D 错误。37、 【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最能体现的就是“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C 选项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政策的内容;D 选项与此无关。本题容易在 B、C 选项中徘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和

    44、新三民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新三民主义是总的思想理论,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只是具体的一个措施,所以本题要选择新三民主义,而不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8、 【答案】D39、 【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合,故 A 项排除;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11 -民主共和国,与题意一致,故 B 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合,故 C 项排除;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民

    45、主义的思想主张,故 D 项排除。40、 【答案】D【解析】 “复活这些优良制度”等字眼足以证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是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而是还要复活中国的一些优良制度,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而是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二、非选择题41、 【答案】 (1)理论来源:太平天国“平均主义”的思想;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中国古代各种经济思想和政策;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想。(2)阻碍因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派打击阻挠;资产阶级的冷漠;农民阶级的不理解。具体内涵:打倒帝国主义;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注意事项

    本文(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一.doc)为本站会员(syndromehi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