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考点 58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 定义 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
2、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2)标志重捕法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密度估算公式Error!Error!。考向一 种群的基
3、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3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4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 c 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
4、曲线B在 b 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考向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分析53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麻雀 黄鹂第一次捕捉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 42(其中 6 只标记) 36(其中 9 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 322 只,黄鹂大约有 172 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
5、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参考答案】D归纳整合种群密度调查的注意事项(1)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 2)。6(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6、。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 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 m2的样方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 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C D【答案】B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
7、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2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7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种群的出生率下降B害虫的雌性个体减少C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D雌虫的生殖能力下降4随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落实,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未来几年会有一定的增长。下列有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叙述,正
8、确的是A对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没有影响B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C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而死亡率不变D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直接转变为增长型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要非常醒目6某生态园的面积为 40 hm2,研究小组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20 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00 只,其中发现 10 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2 400 只/hm 2B此种方法
9、可以调査该地财虫的种群密度C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的间隔时间越短越好D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7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8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8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请判断相关叙述哪一项不正确A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 8C若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 S2D若 选
10、 取 3 个 合 适 的 样 方 调 查 植 物 种 群 密 度 , 结 果 分 别 是 n1、 n2、 n3, 则 该 地 植 物 的 种 群 密度 为 ( n1+n2+n3) /(3S 0)种/m 29如图曲线 a、b 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 a 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B曲线 a 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C依据曲线 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D种群密度为 d 时,曲线 b 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10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
11、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9植物 甲 10.0 9.2 8.0 6.8 5.5乙 3.0 2.1 1.1 0.3 0.1丙 0.3 0.6 1.1 1.5 2.3丁 3.0 2.0 0.4 0 0(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 30 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年,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填“”)死亡
12、率。第 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11(2018新课标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12(2017新课标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13( 2015新课标 I 卷)现有一
13、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10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14、(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1【答案】D【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 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 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 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错误。2【答案】B3【答案】A【解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导致害虫种群
15、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进而引起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所以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种群出生率下降,A 正确,C 错误;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对雌性个体的减少没有影响,B 错误;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D 错误。4【答案】B11【解析】 “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A 错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B 正确;“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无关,C 错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D 错误
16、。5【答案】D【解析】一般情况下,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常用样方法,A 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适宜用标志重捕法,B 正确;常用的样方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时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C 正确;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不能太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被捕食的概率,D 错误。6【答案】D7【答案】A【解析】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A 正确;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大,B 错误;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
17、C 错误;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能比实际值偏大,D 错误。8【答案】C【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 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应该是 5+1+2=8,B 正确;乙图中 S0点是获取物种数最多对应的最小的样方面积,C 错误;若选取 3 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 n1、n 2、n 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 1+n2+n3) /(3S 0)种/m 2,D正确。9【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曲线 a 种群密度越
18、大存活率越低。曲线 b 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12大。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种群密度),曲线 a 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高于一定范围(即较高种群密度),曲线 a 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A 错误;曲线 a 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正确;由曲线 b 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C错误;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 d 点时曲线 a 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D 错误。10【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 (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20
19、衰退【解析】(1)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分析表格可知,植物丙的种群密度刚开始较小,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大,则该入侵物种是丙,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由于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初始几年 值大于 1 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值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第 15 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 20 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 年后 值等于 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 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11【答案】D12【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
20、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13【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性 逐级递减13【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由表中数据可知,幼年个体(0+、1+、2+)为 400 个,成年个体(3+、4+、5+、6+、7+、8+)为 400 个,老年个体(9+、10+、11+、12)为 400 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