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9安徽毫州模拟)据统计,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1950 年仅为25%,1953年上升到 76%。这一变化( )A.是“一边倒”政策影响的结果B.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C.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答案 A 由材料信息看,从 1950年到 1953年,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比重迅速上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这是“一边倒”政策影响的结果,故选 A项。2.(2018河北沧州高三质监)图片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新中
2、国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远处建筑寓意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相同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追求高速度D.中苏结盟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答案 D “结伴不结盟”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 A项错误;“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相同”的表述明显错误,故 B项错误;图片中未体现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追求高速度,故 C项错误;根据图片中的人物、远处建筑及图片下方的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宣传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结盟,中苏结盟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故 D项正确。3.(2018福建福州质检)20 世纪 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我感到极为
3、失望。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看法。”这一说法是针对( )2A.亚非会议的召开B.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 D 依据题干“20 世纪 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看法”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有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故 D项正确。4.(2018四川泸州模拟)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 世纪 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
4、,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20 世纪 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善。这一变化( )A.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心地位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D.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答案 D A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并不处于中心地位,故 B错误;“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说法过于绝对,故 C错误;20 世纪 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条件,故 D正确。5.(2019河南洛阳期中)1970 年 1月 8日,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会见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表示奉命原则
5、上同意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同日,美国国务院在宣布该消息时,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这些现象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第三世界迅速崛起D.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答案 D 材料信息说明中美双方都释放出了缓和的信号,这表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D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际地位、美国霸权地位的变化,A、B 两项错误;材料与第三世界崛起无关,C 项错误。6.(2019山西部分学校摸底)1945 年 9月,美、英、苏、法等国外交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主张肢解德国,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区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
6、的方案却坚决反对。这表明( )A.意识形态的差异起决定作用3B.国家利益的分歧影响国际关系C.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D.美苏两国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答案 B 材料反映二战后不同国家对处置德国的意见分歧大,这是因为各国从各自国家利益考虑,B 项正确;A 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欧国家希望摆脱美国控制,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美苏逐渐从合作走向对抗,D 项错误。7.(2019福建开学考)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西方
7、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答案 A 由“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合作与竞争、“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很明显能看出第三世界力量增强,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A 项正确。B、C、D 三项表述明显错误。8.(2017课标)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 D 由漫画中“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及漫画名称又
8、是斯大林格勒,可知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令西方反苏势力惊讶,本质上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 D项。从漫画信息可判断时间为二战后,A、B、C 三项时间上与之不符,排除。49.(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B.得到了美苏两国支持C.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答案 A “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表明不
9、结盟运动的兴起对美苏的霸权主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美苏才有如此反应,故 A项正确。10.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A.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联合西欧抵制美苏争霸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答案 D 中国和法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 1964年,故 A项错误;中国只是支持西欧联合,并没有体现联合西欧抵制美苏争霸,故 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表明中国对西欧联合的态度,并不能说明中国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
10、化的趋势,故 C项错误;西欧的联合“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说明中国政府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 D项正确。11.(2018广东梅州一模)1989 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的变化用了 10年,匈牙利用了 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 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 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 10小时”。材料表明(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答案 B 从材料中波兰“用了 10年”可以排除 A项;材
11、料信息无法体现戈尔巴乔夫对东欧剧变的影响,排除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策划”,故 D项错误。只有 B项符合题意。12.(2018江西联考)以下是某一著作目录的部分,它反映出该著作的核心议题是( )5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但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二、欧洲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地位三、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四、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五、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六、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国际地位日益提高A.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B.经济政治多极化出现C.多极化下的世界D.雅尔塔体系复杂形势答案 C
12、材料中美国力量受到制约,欧洲、日本、俄罗斯、不结盟运动、中国实力的增强体现出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故选 C。材料中欧洲一体化体现出区域集团化,不能反映目录整体,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故 B项错误;材料中包含有俄罗斯,说明时间在冷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已崩溃,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 题 25分,14 题 12分,共 37分)13.(2019湖北荆门调研)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1947年 6月 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6月底 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
13、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7月 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8月 苏联与东欧六个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9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正式建立。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 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6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
14、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 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13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
15、影响。(12 分)答案 (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与马歇尔计划的矛盾。(6 分)焦点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3 分)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4 分)(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军事集团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8 分)影响:美苏两极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4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
16、以来的屈辱外交时间 条约或会议 后果或影响1842年 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宝岛台湾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1919年 巴黎和会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了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要求德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材料二 20 世纪 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 世纪 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
17、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20世纪 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7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则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 分)答案 示例一: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
18、、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虽据理力争也因为国力弱小而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8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赢得民族独立,20 世纪 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 世纪 70年代更是迎来了和中国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壮大。(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均可同等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