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版)湘教版.doc

    • 资源ID:1079605       资源大小:1.06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版)湘教版.doc

    1、1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 1 课时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2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

    2、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 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 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

    3、结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自主学习】(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 ,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省东南部、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2)在图 7-30 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和“丝绸之乡” 。(4)人口和城镇_,工商业_,经济基础雄厚。2(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7) “沪宁杭

    4、” “苏锡常” “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2)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图 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播放上海 2011 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相关视频,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教学难点上海对整个长江

    5、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整个长江三角洲龙头在哪里?你知道“船出长江口”谜底吗?学生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9 页,结合图 7-32、7-33,分析: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工业高度发达对外依赖性高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课堂小结。课堂作业1.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旱地 B草地 C林地 D水田2.位于长江三角洲,

    6、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是( )A武汉 B重庆 C南京 D上海3.西气东输工程能减轻地区的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 B水土流失 C酸雨污染 D大气污染34.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原因不包括( )A劳动力素质高 B交通便利 C农业基础好 D科技力量雄厚5.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四个工业基地,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A便利的交通条件 B科技力量雄厚C工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 D很多地方是侨乡6.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A毗邻港澳 B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C矿产资源丰富 D扼长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教学后记第四节 长江

    7、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 3 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的经济高度发达情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二、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

    8、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五、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后,同学们看图 7-39,如果将上海比作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则长江三角洲的两翼则为什么?学生回答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两翼。指导学生读课文,结合图 7-39 及相关图片思考分析填表:区域名称 中心城市 主要城市 区域经济现状 与上海的关系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北翼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北翼课堂小结课堂作业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

    9、暖湿润 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雄厚 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正确的叙述是( )A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 B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C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 D高温期不同,多雨期不同3.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甲省是 ,河流乙是 ,丙湖泊是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容易出现 灾害(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该地区发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4)2010 年 5 月 1 日,第 41 届世界博览会在图中 (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从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5)简要分析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并作评价 教学后记 5


    注意事项

    本文(2019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版)湘教版.doc)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