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高考题型示例】题型一、 “陷阱”排除法例 1、与平静状态相比,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分解等量葡萄糖时,耗 O2量与 CO2产生量比值(O 2/CO2)将( )A变大 B变小C不变 D无法确定【答案】C【技法指导】 “陷阱”是 选择题选项常用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具有高度警戒,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 CO2等。【拓展训练】1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洋葱根尖细胞中 AT
2、P 产生场所应为( )A只有细胞质基质B只有线粒体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答案】D【解析】本题陷阱为“较强光照条件” ,在此陷阱引领下,将许多同学思路带入“光下 ATP 产生场所”这一误区,岂不知,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叶绿体,无论有无光,其 ATP 产生场所都不涉及“ 叶绿体”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2【答案】B【解析】本题 C、D 选项
3、中均存在陷阱,即 C 中“破伤风杆菌”为原核生物,原本不存在“高尔基体” ,D 中“洋葱根尖细胞” ,原本无中心体,许多同学解题时只顾及 C 项中分泌蛋白离不开高尔基体或 D 项中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从而错选 C、D 项。 ,图 2 为不同体长 D 种群的食性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 和 D 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B若体长为 6.5 cm 的 D 种群增重 1 kg,至少需要消耗第一营养级生物 10 kgC若池塘中投放大量体长小于 2.8 cm 的 D 种群,一定时间内 A、B 数量会增加D池塘中的植物能实现水体净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技法指导】理综考试中,
4、每个选择题分值较大,但做题时间紧,此时要特别注意某些选择题中选项复杂程度不同,此时应选从简单选项加以排除,尤其是选项中涉及计算的,如果是一个选项涉及计算,实际可排除其他选项都不正确后,再选这个选项,完全不必要去用大量时间去解决这个选项。选项中如涉及两个计算项,只需计算其中较简单的一项,去决定另一个计算项。【拓展训练】某正常男性的父亲是一位白化病(对应的等位基因为 Aa)患者,该男性与一位正常女性婚配,经计算他们子女患白化病的概率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202A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时,调查对象应为有患者的家系B自然人群中,白化病基因 a 的基因频率约为1100C该对夫妻可通过生育女孩来降
5、低子女患病的概率D在自然人群中 A 基因的频率与 a 基因的频率之和小于 1【答案】B3题型三 逆向分析法例 3、将某一经 3H 充分标记 DNA 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 2N)置于不含 3H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 子细胞含 3H 的染色体数一定为 N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子细胞含 3H 的 DNA 分子数为 N/2C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 3H,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 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破解思路】解答本题宜采用逆向分析法,即先假设进行有丝分裂,则连续分裂 2 次,DNA 复制
6、2 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保持 2N,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不确定(02N),再假设进行减数分裂,则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细胞应连续分裂两次,但 DNA 只复制 1 次,则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且都带标记,故只有 D 选项正确。【答案】D 【技法指导】逆向分析法常用于解答条件分析类选择题,这类试题的题干信息中往往给出一些特殊结果,让学生分析该结果产生的原因、条件等。解决这类试题,采用逆向分析法能够实现快速、准确解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逆向分析法具有打破常规思维顺序的特点,即一般从选项给出的条件出发,分析每一个选项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根据信息,找出与题干相符的选项。【拓展训练】实验室内
7、有一群基因突变的小白鼠,只要按时喂食并且不让它们运动,这些小白鼠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进食后,小白鼠的血糖浓度会轻微上升,然后下降至一个恒定状态,然而只要让小白鼠运动或禁食一餐,它们的血糖浓度就会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这些突变小白鼠出现 上述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胰岛 B 细胞受损B甲状腺被切除C无法将血糖转化成肝糖原4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答案】D题型四 就“生”避“熟”与就“熟”避“生”法例 4HIV 能通过细胞表面的 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 T 细胞(如图甲),如果给 AIDS 患者大量注射用CD4 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 HIV 识别、入侵(如图乙)。因 HIV
8、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 的“陷阱细胞” 。这为治疗 AIDS 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D4 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T 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D入侵到红细胞内的 HIV 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破解思路】本题材料新颖,属于新信息、新情境题,但是题干信息中也有我们熟悉的名词“HIV”“红细胞” ,所以解答本题可采用就熟避生法。CD4 是一种受体蛋白,考查蛋白质鉴定的基础知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A 正确;T 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为骨髓,B 错误;红细胞可作为
9、“陷 阱细胞” ,与其不具备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有关,红细胞无法为 HIV 增殖提供场所和原料,C 正确;入侵到红细胞内的 HIV 不能增殖,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吞噬细胞清除,D 正确。【答案】B【技法指导】给予生的新情境,考查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变通能力是近年高考的“热衷”题型,思维定势、死搬硬套是错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成因,防止出错的最佳途径是“仔细审题、明察秋毫、务必跟着题干信息走新路,防止走熟路、走老路,力避思维定势” 。就熟避生法常用于解答新信息、新情境类试题。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材料都非常新颖,往往会与前沿科学相联系,介绍一些新技术、5新名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
10、造成迷惑。其实这类试题往往是外表华丽,背后却仅仅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学生要学会应用“就熟避生法” ,从熟悉的知识入手,避开生疏知识和名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变式探究】1神州十一号飞船搭载的拟南芥种子,播种后长成植株并编号,单株收获各植株种子,标志着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过程,历时 48 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B将各编号植株性状与野生型对比,可以发现全部突变基因的表现CPCR 技术扩增突变基因所用一对引物的碱基序列不同D通过测交实验可以判断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答案】C2水绵是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1、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设计实验时,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B水绵没有叶绿体,但细胞内含 有色素和相关的酶,因此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在水绵进行无性繁殖的过程中,会出现核膜的消失、重建过程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间期的水绵,能观察到染色体和中心体【答案】C【解析】A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设计实验时,自变量是光照的有无,因变量是氧气的有无,A 错误;B.水绵是一种低等植物,其细胞中含有叶绿体,B 错误;C.水绵属于真核生物,其无性繁殖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会出现核膜的消失、重建过程,C 正确;D.染色体是在前期出现的,因此在间期观察不到染色体,且中心体属于亚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
12、微镜下观察不到,D 错误。故选:C。3池塘养鱼过程中,由于饲料中含 N 和 P 的营养物质未被鱼类全部摄取,成为废弃物,不仅影响鱼类生长速度,还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利用养殖废水进行水稻灌溉,可大大降低水中 N、P 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6A土壤颗粒对 N、P 有吸附作用B这些废弃物有利于水稻的正常生命活动C微生物分解含 N 和 P 的废弃物成为自身物质和能量来源D这种措施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物种多样性的原理【答案】D4距今一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经多次海陆变迁,形成台湾海峡。随着时间推移,某种鸟的两个种群被分隔,随着时间推移,两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鸟类新物种。下列说法
13、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导致变异,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B新的鸟类物种的产生,实质是基因的定向改变 C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D两个新的鸟类物种的进化体现了共同进化【答案】C【解析】A变异与地理隔离无关,A 错误;B.新的鸟类物种的产生,实质产生了生殖隔离,B 错误 ;C.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 形成明显的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C 正确;D.两个新的鸟类物种的进化与共同进化无关,D 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可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提供原料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可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提供原料C两者产生气体的阶段都有水参与D两者产生气体的阶段都与生物膜有关【答案】D76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变化是( )A中心体的移动和纺锤体的形成BDNA 双链解旋和蛋白质的合成 CDNA 数目加倍和染色体数目加倍D核膜、核仁的消失和赤道板的形成【答案】B【解析】A大蒜是高等植物 ,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 错误;B.DNA 双链解旋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发生在分裂间期,B 正确;C.DNA 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C 错误;D.核膜、核仁的消失发生在前期,而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形成,D 错误。故选:B。